财政政策刺激和信贷宽松对稳定经济至关重要,但短期流动性泛滥也推高了资产价格,虚拟经济繁荣引起了另一个可能面临的陷阱—通货膨胀。虽然近日银监会下发了紧急通知,对银行机构加强信贷管理开始进行窗口指导,要求贷款发放必须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并确保信贷均衡投放。但在经济复苏极不均衡、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局面继续恶化的今天,政府暂时仍无意大幅收缩银根,为缓解短期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经济学家陶冬认为利用IPO新股集资来吸走热钱,不失为货币政策上的高招。
在中国股民数高居世界前列的特有国情下,A股市场已成为继四万亿投资计划之后的第二个有力刺激经济的政策工具。但与财政刺激、基建投资不同的是,A股市场毋需任何政府资金投入,只要政策利好,民间资金便会心甘情愿地大量涌入。股市走强,对消费信心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在陶冬看来,监管部门正试图利用新股发行速度来控制股价上涨的动力,但又不至于令其大幅下挫,政府要调控的是股市上涨的速度,而不是方向。
监管机构以控制IPO的节奏和力度来调控其对股市的影响力,在已经通过审批的33家待发公司中选择了发行盘子较小、融资额较少的中小板公司桂林三金药业和浙江万马电缆作为IPO的开篇,而不是之前舆论普遍认为的大盘股中国建筑,显示出管理层对市场慎之又慎的呵护心态。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则对IPO开闸非常乐观:“通过证监会审批的IPO项目计划募集的资金总额,对目前大约每天2000多亿人民币交易量的A股市场来说,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其实,管理层在考虑IPO是否重启来分流热钱的时候,其它分流资金的一些动作也在悄悄地进行,例如引导国内资金流入香港市场。今年4月开始的QDII专户理财,便允许有实力、可承受风险的国内资金投资港股,但汲取上一次QDII出海惨遭伏击的教训,这次入市可谓是低调匍匐入市,虽然规模和声势大不如前,不过却抄到了港股的底。
6月19日,国务院决定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即股改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IPO的公司须按首发时实际发行股份数的10%,将部分国有股转社保基金持有,而社保基金将加大境外投资,会把现在6%的对外投资比例提高,降低债券投资(目前为50%左右),并提高股权投资的比率。而QDII专户理财,就是主理国内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企业退休基金的海外投资,其潜力将大过当年的QDII,规模会在今后一两年内快速增长。另外,QDII再次出海也已经重新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当IPO重启的“靴子”终于落地,股指却在消息明朗后不跌反升,并屡创本轮行情新高,这让管理层舒了口长气。实际上,IPO已历经多次暂停和重启,本次A股市场是否能平稳接受IPO开闸还有待观察。
在唐志刚看来,寄希望于股市的财富效应来引发对实体经济的新一轮投资,实际上就是由局部复苏到整体复苏的操作过程。而这种增加流动性的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通货膨胀。“如此的经济逆推短期看有一定作用,长期效果则见仁见智,但肯定副作用不小。”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