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研究的是组织内部员工的行为和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近年来,随着复杂科学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又做了新的诠释。比如:创新,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是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在应付环境变化时,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相互交流,带来的一种改变,大家找到了一个适应变化环境的改变,这就是创新。创新并不一定是发明。
现在“学习型组织”这个词提得很热,于是不管什么都提学习型了。实际学习型组织,首先一条叫超越自我,要自己不断超越自我。一些著名的企业家在变成了一时的风云人物,然后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就是没有超越自我。作为一个组织来说,学习是这个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组织对外部的相互作用,是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过程。千千万万的企业在市场里面自主决策,自主经营,但是为什么有时候经济向一个方向发展,有时候经济又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呢?这是相互的作用,以及外部政策的影响,关键在企业自组织的作用。自学习,就是在你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挫折,遇到了问题,你要从这里吸取教训,这就是自学习。还有一个自适应,你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适应这个环境。现在我们的企业家们面临着全世界的竞争,你也就必须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里生存和发展,你应该学习怎么适应。当然这个问题各行业情况不一样,但是思想上的认识一定是这样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在贯彻人本管理时,一定要注重服务社会。
从企业战略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初的企业目标可能就是短期利润,我能赚更多的钱就是最好的。一段时期后,企业目标可能是增长,利润为第二。但过分的扩张而没有注意盈利能力,问题也会很棘手。再往下发展,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增长和利润,还要包括所有者权益的增长。到了80年代,又提出顾客为王,即怎么样能够保持顾客的忠诚度,怎么能够个性化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进入21世纪,我认为应该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因为企业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你这个企业可能还是不能够持续发展。
我上世纪80年代在化工部,当时有一个硫酸厂反映说附近农民因为他们厂污染了周围环境,把他们的路给挖了、门给堵了、窗子给砸了,要向国务院反映。反映上去后,报告被批示了两个字:“活该!”社会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反贫困问题,都是企业应该关注的。在全国来看,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的收入跟城市相比,是1:2.23,城市人的购买力是农村的4倍,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一定要解决好,因为农村是一个广大的市场。在城市来看,下岗工人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6月,我参加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主持召开的一个制定全球契约的会议,实际上就是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全球一些大企业和我们国内的几个大企业也参加了。会议形成了一个公约,有11条。我们的企业要关注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社会责任。□
(本文根据嘉宾在第13届中外管理恳谈会上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