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中国纺织品滞留港口事件的多数是西欧和北欧国家,如丹麦、瑞典、荷兰、挪威、德国和英国,这些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纺织品行业的升级,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外包。中国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应设计要求迅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能力都是世界一流,两者的合作可谓是“天衣无缝”。因此即使是纺织品设限以后,这些国家仍然希望从中国进口,而非欧盟认为的从东南欧输入。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欧6月订立的过渡性协议—《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会失效。南欧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东欧地区国家是此次设限的中坚力量,纺织行业在这些国家甚至还是支柱产业,就业压力、维持平衡和欧洲“大一统”的思想必然使双方妥协,取得一个折中的方案。因此,客观地说,此次修改6月份协议,扩大配额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修改协议怎么解决滞留问题呢?各方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英国提出将设限执行时间从6月11日推迟到7月20日;西班牙提出在不同的纺织品类别之间借用配额;中欧提出与个别国家单独谈判和预支配额。
英国零售商提出的推迟协议执行时间可谓是“短期中的短期”措施,除了解决过去的滞留港口问题以外,别无建树。西班牙一直认为纺织品行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中国商品对该国零售市场的影响不大,其所提出的措施在不同的纺织品类别之间相互借用,从表面上来看没有问题,但是仔细分析一下8月23日的统计数据:中国输欧盟4类(T恤衫)、31类(胸衣)和115类(亚麻纱)配额使用率均达到100%。至此,在中欧纺织品协议生效仅70多天的时间里,协议所包含的10类纺织品中,已有6类的配额被用完,剩余的4类也即将耗尽,所谓相互借用无异于“画饼充饥”;选择与德国等国家单独谈判可行性也不大,虽然这些国家与中国纺织业关系密切,但是要使德国这样的欧盟中心国家背离欧盟单独订立协议难度很大。
最后剩下的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预支配额。这一方法虽不完美,但却是在配额时代简便易行、广泛应用的措施。如果采取该方法,中国必须与欧盟就预支的细节进行商定:如预支配额的来源、比例;以后各期如何处理预支部分;随着中国出口增长的变化预支比例究竟应该如何变动等。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生产商和欧盟的零售商将无法获得稳定的预期,未来长期的经济合作将无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