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纺织服装办公室近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6月美国纺织服装进口继续下降,进口数量为195.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7%。在144个类别中有119个类别商品进口下降,个别类别降幅达80%以上。其中,从中国进口纺织服装降幅较缓,为2%,进口数量所占份额为38.3%。在从中国进口的143个类别中,有54个类别进口量增长,其中成倍增长的有7个,增幅在50%以上的有13个。在这增幅较大的20个类别中,纤维素纤维制作的袜品增幅高达656.2%,占该类别进口数量的18%。
受经济危机影响,各国失业与潜在的社会问题骤增,美国、欧盟服装消费持续萎缩,各国政府均试图通过减少进口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事实证明,金融危机越是深度延伸,贸易保护主义越容易抬头。今年6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发布召回通报25起,其中涉及中国大陆产品的通报11起,占本月通报总数的44%。
欧盟成员国同样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高度关注。今年一季度欧盟RAPEX系统公布241项对华输欧产品通报中,涉及服装、面料和时尚用品的有44项,占全部被警告产品的18.26%,同比增长633%。据最新数据,今年第25周欧盟RAPEX系统共发布产品安全通报36项,其中对华产品通报21项,占到全部通报的58.3%。
从通报涉及的产品来看,服装类产品在通报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共11项。其中,来自中国的服装产品有5项,占服装类通报总量的45.4%。
针对美国接连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两反”调查,7月6日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与相关行业协会紧急启动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商务部部长助理鲁建华表示,今年下半年,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各项措施逐步到位,工业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实现工业“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任务十分艰巨,我国产业安全还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是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一项基本的必备措施。目前,商务部已在汽车、钢铁、纺织、电子信息、物流等10个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监测企业数已经达到9000多家。
据记者了解,我国纺织产业安全预警平台主要包括纺织行业重点出口商品检测系统、国际纺织贸易摩擦跟踪系统、纺织产业集群经济信息监测系统、纺织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网络支撑平台等。其中纺织行业重点纺织品服装出口监测数据库,通过定期向商务部、海关、商会、出口企业、驻外商务机构、外国中介组织等采集1500个出口商品的有关数据,分类加工整理,为预警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分析模型。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纺织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立较早,而且随着新形势、新情况的出现,对该机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使其在保护产业安全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反倾销等贸易摩擦较多的化纤行业,根据行业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制定了更加细化、针对性强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去年,中国化纤协会与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共同建立“行业重大问题对策研究机制”,并出台了《关于加强贸易救济涉案产业规范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力维护了行业和企业的正当权益,增强了国内产业应对国外贸易保护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