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师根据幼儿所言,出示图形乐谱,并告诉小朋友“老师把你们的感受画成了一张图。”
师问:“看了这张图,谁知道我们听的乐曲是几段体的?”
结合图谱,通过图谱上的色块逐步加深,使幼儿了解乐曲情绪变化越来越热烈,三组颜色方格的排列使幼儿了解了乐曲是ABA结构,小方格、曲线的排列使幼儿找到了乐曲的间奏和尾声,层层深入欣赏乐曲,了解乐曲的旋律、风格、结构、节奏,为下一步幼儿
2、创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创作动作总谱与设计音色配置方案
幼儿对作品性质得到理解后,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创作动作总谱(变通总谱中的一种),让幼儿运用已有的音乐技能参与创作节奏动作,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提问:“第一段音乐较欢快热烈,音响效果较强烈,应用什么动作(身体动作)表现呢?第二乐段音乐优美,舒缓,听起来较轻些,你们说说看,应用什么动作来表现这两种不同效果呢?”
教师指导幼儿听音乐自由的用身体节奏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间奏的部分请幼儿跺跺脚。结合幼儿创编的节奏动作,教师指导幼儿选出合适的动作转换为动作总谱,组织幼儿练习新编的动作总谱,使幼儿形成整体音响效果。
教师出示乐器,引导幼儿根据乐器的音色为乐曲配置实际的演奏方案。
师:“铃鼓的声音比较大,你们认为它应该代替什么动作呢?(拍手动作)把它安排到哪个乐段?碰铃的声音比较脆、长,它适合代替什么动作呢?(拍腿动作)木鱼的声音短硬,我们把它安排在第二乐段,代替拍肩动作好吗?跺脚的音响大,那我们就一起来合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