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示课件中的第二组图片,图片内容是简单的由方形分割后组合成的图形)
在这些图片中你最喜欢哪一张,它是由什么几何形变出来的,怎么变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组成这一形象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它的设计过程。
2、让学生思考都是以方形为基本型,七巧板能拼出这样的图形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法:直线、曲线。让学生思考还有怎样的分割方法(折线),并示范作一个折线的分割,板书出这三种分割方法。
“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p93”。这一环节的设计由前面简单的游戏和观察过渡到在对比中思考,让学生自己在观察比较中总结出分割的方法,并体验到不同的分割方法在组合中产生的不同效果,形成直观的认识,远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效果好。
3、由正方形的本领可真大呀,可以称得上是魔法大师了,过渡到圆形不服气,要求举行比武大会,创设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圆形有着怎样的本领呢?它在比武大会上会怎么做?由此引导学生把刚才所见所学加以整理运用,考虑到圆形首先需要把自己分割开,圆形会怎样分割自己呢?学生拿出桌面上的圆形,用刚刚总结出的三种分割方法自由地分一分(分成5块,以免太碎),老师和学生一起练习。
4、分割工作已经完成,可是圆不知道怎样组合这些块面,他决定到魔法学校去学一学,魔法学校的老师会教给圆怎样的组合魔法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下面的学习内容充满好奇,抓住学生此时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老师把自己剪出形贴于黑板,向学生演示平移、旋转、翻转三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并组合成图。这些方法你们都学会了吗?请你们代表圆参加热身赛,用一分钟时间把自己刚分割的圆组合成漂亮的图形,并介绍自己用了哪些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组合方法的练习既有紧张的任务感又有游戏的趣味性。
5、展示学生拼摆出的图形,检查是否用上了剪下的每一块,同时结合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认识具象形和抽象形,感受到抽象形也很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平常学生总认为具体的像什么才美,如果刻意追求这一点,学生就很容易把原形剪得很碎,而且不会都用上,也就是说做成了剪贴画。而像这样先前不带任何预设的拼摆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同时也降低了设计后目的性分割组合的难度。你想,就是让我们大人在一拿到一个几何形时就要有我们设计可以变成一个怎样的美观(具象)图形,并且要一块不差的分割出来,你能很快做到吗?你一定也不敢轻易下手吧。
6、教师选择学生练习中块面过大过少的一幅,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在现有造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设计,使它更加美观。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随意拼摆的基础上作有目的地做二次分割,这样组合出来的作品既有大的面,又有小的点和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点、线、面的综合运用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为后面的设计作业做了铺垫,是从无目的拼摆到有目的的设计创作的过渡,还让学生感受到这本身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在随意地拼摆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联想,产生灵感。好作品往往都是这样改出来的。因而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刚才的练习作一个口头的反思性设计修改。
7、比武大会正式开始了,组委会收到了许多作品,你能看出它们都是由什么形状变来的吗?怎么变的?它们的变化过程都通过flash动画课件来展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由一个几何形变成这样一幅作品的完整过程,感受到设计者巧妙的构思。
8、思考这些不同的几何形还可以怎样分割,变成什么?同桌讨论。有了前面的随意分割组合和边组合边设计的练习作为铺垫,加上大量的flash动画图片的欣赏,学生会有一些想法产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同一个领域里,人与人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基于学生能力的差异,他们中能力差点的可能是对刚才出现的形象的再加工,能力强点的可能是完全的创新。这样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提高自己,保证了“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保证了“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