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师引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的变化,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和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在我国,电能主要来源是什么呢?
教师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饼图。学生【倾听、思考】明确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
【阅读体会】火力发电的能量转换方式、这里教师设置将学生分正方、反方辩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
教师接着再切入时政,创设情景:不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是在两个月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所作的承诺,还是一周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作的强调,都传递出了这样一种声音,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必须迈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教师设疑,针对火电的缺点并紧密联系时政,如何才能更加高效清洁利用能源,学生思考回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此时学生实现了思维模式的转换,兴致盎然,内心充满着对新知识的探究渴求!
教师活动也顺势推至第二个探究环节,这里为了分散难点,领会重点,教师应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接下来给出三个实验任务,这三个实验任务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环环相扣,每一个任务都是前一个任务的后续,可以说是一个三连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拾级而上,步步登高,顺利得出原电池的概念。
教师首先给出实验任务一,问题3可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在此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尊重每一个猜想,每一个未经实验论证的创想都应是伟大的!学生大胆推测,既培养了思维能力,构建了思维模型,同时也群策群力攻克问题3!又为后方的原电池构成铺设了阶梯。即两极要相连!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去验证刚所作的大胆猜想。教师层层推进给出任务二、任务三。学生乐在其中,在不断的猜想、验证、归纳下最终可轻松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探究的艰辛。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从现象到概念的过程,对原电池有了表象的认识。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原电池工作原理,以使学生更深入直观的理解概念,逐步将其内化抽象。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导线上有电子定向移动,溶液中有离子在定向移动,这样才形成闭合回路!一方面加深了对其原理的全面认识,同时也再一次为原电池的构成埋下伏笔,即必须要自由移动的离了,也就是电解质溶液。此时教师总结,实际上把锌插入稀硫酸中,与锌铜连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锌失电子转化为锌离子,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本质都是电子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只不过连接铜后,由于锌铜两极材料不同,电势高低不同,锌失去的电子会顺导线被吸引到铜一端,氢离子移到铜极得电子而已。铜实际上起到转手电子即导电的作用,电子由锌移至铜,出现了电荷的定向移动,也就形成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正所谓,想不到的该让学生看得到,看不到的该让学生听得到,多方位给学生创设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条件。学生进一步对知识内化。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电学的知识如何确定电子流向,及正负极?利用学科的交叉性,学生可自主得出从化学角度定义正负极的方法。根据课标及教材的要求目前只是初步了解原电池,所以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上拓展太深,就是在有意为难学生!
接下来教师出示任务四,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组实验,汇报结果,总结归纳,两极一液一连线,教师可适度点评各部分作用。接着教师归纳整理,至此学生已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引导探究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已推至最后一环,回馈与实践,学为所用,当堂检测!我有意让学生使用苹果或柠檬,抛开电流计使用小灯泡制作水果电池.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来电了,尽情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化学的魅力,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最后是一则格林太太的假牙病例分析,设置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们尽情感受成功的喜悦!尽情感受化学的魅力!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