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并明确:北国的秋最大特点是清、静、悲凉;文中描绘了故都的秋院、秋槐、秋景、秋雨、秋果这五幅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理清全文的脉络,并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及内容概括能力。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集体朗读课文3—11段,并提问:这部分描绘了故都的五幅秋景图,那么是如何通过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描写扫街的留下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显得清闲体现了秋的清;描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体现了秋的静;描写秋蝉衰弱的蝉声体现了秋的悲凉等等。
通过集体合作,寻找细节,帮助学生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集体合作意识。
本文是情景交融的名篇,因此体悟情感也是本节课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本文写的是故都的秋,可是文中却多次提到江南的秋,找出具体语段朗读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自主思考,在我的引导下,能找到文中第二段和13段先后提到了江南的秋。通过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回答及补充,学生能明确:写江南的秋是为了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眷恋与向往的感情。
最后全班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散文运用对比及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写作特点。
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借鉴本文的写景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角度进行描写。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