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系列农民父亲在田间地里操劳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熟识的农民,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正确读写生字并理解重点字词,我会当堂进行字词测验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字词测验完毕,我会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几个问题:1.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了?
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是,父亲辛劳节俭一辈子造起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过程。因为台阶高象征着地位高,所以父亲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亲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而感觉不自在了。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及内容概括能力。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24段,并提问:请从选读段落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读一读,并说说这样写对于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我会请学生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能够得出:写父亲踏黄泥时的动作和汗水刻画了父亲的勤劳;写黄泥被早晨阳光照着时的细节体现了父亲内心的喜悦;写放鞭炮时父亲的神态刻画了父亲的无奈,等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体会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首先我会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学生归纳文中父亲的形象。学生能够得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节俭、要强、执着、有毅力的农民形象。接着,我会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三段,并提问:新屋建好了,父亲却为什么若有所失,没有了生机?作者通过本文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结合社会背景自主思考,在我的引导能够明确:父亲用一辈子的操劳与辛酸造成了一座高台阶的房屋,他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悲哀的。台阶不仅是小说的线索,更是作者内心的呼唤,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不用再靠高台阶提升自己的地位,不用再花一辈子的时间造好一座房子。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小说的主题,并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本环节我会请学生当堂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写一写父亲早起踏黄泥时的内心所想。从而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写作能力。
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也会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课后阅读苏童的作品《父爱》,写一篇读后感想。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