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读,是深入地和作者对话,深入地和文本对话,也是我们解决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互相交流陌生文言词汇,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予以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本课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字。如“寻向所志”中的“寻”是动词,寻找的意思;而“寻病终”中的“寻”是副词,不久的意思。再如交通一词,古义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接下来我会根据文章叙述发展的顺序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说一说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这时我会指定一两名学生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得到:渔人在打渔的过程中,沿着小溪而行,忘记了路的远近,就在着急的时刻,忽然遇见了桃花林。这就是渔人和桃花林故事的开始。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就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结合课文二三段,说一说作者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在这一部分要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文章语句进行赏析,最后总结景色特点即可。在分析了文章主题内容之后,我会继续让学生阅读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并提问:课文四五段为我们叙述了怎样的故事结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局。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知:结局是渔人走出了桃花源,并带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终不可得。而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毕竟是美好的想象,世人也必将无法再次进入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与美好生活难求的情感,所以设置了这样的结局。
最后,我会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畅谈桃花源的美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可以得:作者的理想社会具体表现在桃花源里美丽动人的景色;自在快乐的生活,热情淳朴的人们。那里寄托了作者渴望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