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根据古籍记载,我国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周朝出现了“学”、“瞽宗”等学校名称。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被奴隶主掌握在自己手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汉朝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和选士制度。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使得教育、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被精缩至“四书”和“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定为“四书”,并被视为考试的基本教材。明代八股文被定为考试的固定格式,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也是为了培养武士而设立的体育训练。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的内容包括哲学、政治、文学、体操、艺术等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本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后代。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这种教育也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且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