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我们经历了生活经验后,会归纳、总结出一些知识的特点和事物的规律,这个规律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普遍适用的。
思维的概括性——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1.清晨起床,打开门发现地面都湿了,故推测昨天晚上一定下过雨。这是思维的()。
关键词——推测,是通过地面湿了,间接地进行推断,因此是思维的——间接性。所以,选B。
2.每次看到“月晕”马上就刮风了,看到“石柱潮湿”马上就下雨了,故而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思维的()。
题目强调“每次…”然后得出了一个规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个结论是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题目强调的是“概括”的作用。故而选思维的——概括性。(当然,在概括的过程中,也需要思维间接推测起作用,但题目主要想强调概括)。所以,选A。
3.谚语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题目谚语意思是“月亮出现光环,可能即将要刮风了;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可能要下雨了。”说的是通过一点迹象,间接地推测出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强调的是推测、推断的过程,即思维的“间接性”。所以,选B。
谚语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记句子,而要看题目想强调哪方面意思。
老师建议大家:遇到古语、民间谚语一类的题,大家一定要多想一想:“这道题主要想强调的是什么?”
题目想强调老百姓们通过自身多年劳动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生活的规律,选概括性。
1.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出现晚霞就会放晴,古人们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2.“隔墙见角而知有牛”,“隔岸见烟而知有火”体现了思维的()。
3.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来预测地震,说明了思维的()。
4.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够诊断患者的病情,这属于思维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