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化学情境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掌握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掌握化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冲突的能力。
2)了解对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1)能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2)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1)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正确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化学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1)能够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1)在环保部门可用氯化钯(PdCl
溶液反应产生黑色的金属钯粉末,有水参加反应。反应中
2.简答题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3.诊断题
1)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明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并进行下列实验:
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很难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该液体不能燃烧;
④将酒精灯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上几滴酒精,再去点燃时,酒精灯能正常燃烧。
小明还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记录了如下信息:
酒精(学名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酒精容易燃烧,金属钠与酒精能发生置换反应,酒精能与醋酸发生酯化反应
78.5℃,水的沸点为100℃……
⑤上述试题在某初三年级学生中考试结果显示,(3)(4)两问得分率偏低,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2)某教师在过程性考试中设计了下列测试题,多数学生的解题过程及考试结果如下:
右图是两支高度不同燃着的蜡烛,当用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筒倒扣住两支燃着的蜡烛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70.5%的学生回答结果是:(现象)从下至上,两支蜡烛依次逐渐熄灭;(原因)CO
4.案例分析题
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1)增加;(2)减少;(3)不变。
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依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进展。在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作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灭或创生。但是,当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的时候常说:
“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这里所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灭呢?如何解释?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两位老师教学内容的异同,并说明各自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及不足。
③请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探究思想,为什么?
④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5.教学设计题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
“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
3: 某教师设计的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教学设计材料
师:上节课我们用装在集气瓶中的氧气做了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同学们可知道这一瓶瓶氧气在实验室是怎样制得的吗?
师:大家可能在医院见过氧气钢瓶。医院的这些氧气又是怎么制得的呢?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在学习实验室制法时,我们将从反应原理、所用药品、制气仪器装置与操作、气体收集方法及原理几方面来系统学习。
3)试列举新课导入主要有哪几种方法?上述“导入新课”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一种方法?
4)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例,说明演示实验的教学要求。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板书是在讲授过程中按步骤、分阶段地把教学信息呈现在黑板上。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