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江南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慢、润、淡、多雨少风、看不饱、尝不透)
(3)在总写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对比,将北国秋天同江南秋天对比,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4)你体会过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秋天吗?说说你的感受。
在分写这部分,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1)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是怎么体现秋天的“静”、“清”、”悲凉“的?
静:驯歌的飞声、静对蓝朵 清:碧天 悲凉:破壁腰、蓝朵、秋草
(2)“漏下来”换成“照过来”、“射下来”,可以吗?
(1)在这幅图画中,作者是怎么体现秋天的”清“、”静“、”悲凉“的?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触一点点极为细致柔软的触觉。
悲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2)作者不写槐树的高大挺拔,不写槐树的茂盛健壮,却只写早晨槐树落蕊,有什么用意?
(1)北方的秋雨具有怎样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4)都市闲人和秋雨的看似关联不大,能否删掉?(不能,增添生活气息,展现出一种恬淡的情趣)
(2)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而眼前的果树却是一片奇景,作者是怎么体现这种悲凉的呢?
(3)清体现在哪里?(颜色上,不是大红、不是深红,而是淡绿微黄——红完)
A.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静”、“清”、“悲凉”的秋景?(从作家个人人生经历、时代特点、作家审美追求三方面作答)
B.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1)本文主要是写北国的秋天,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要写道南国的秋天?能否删掉?
(2)秋味不是一种体会,作者为什么用四组饮食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