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 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 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 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 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 介词: ①表对象,“向、对”; 表替代,“替”; 表目的,“为着、为了”; 表原因,“由于、因为”; 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 表凭借,“凭”、“用”、“靠”、“按照”; 表原因,“因”、“由于”; 表对象,“跟”、“和”;
“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 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 因 ①介词 “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 于 介词 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15) 与 ①介词,“跟”,“同”; 介词,“给”、“替”; 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 表承接,“就”、“便”、“原来是”; 表假设,“如果”、“假设”;
(17)者 ①助词 :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 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 衬助音节; 取消句子独立; 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指示代词(这,这样)。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
;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须坚持:
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 2妻子 3中国 4所以 5无论 6更衣 7殷勤 8卑鄙
9其实 10春秋 11结束 12约束 13中原 14 烈士 15牺牲 16 虽然
17不好 18根本 19学者 20地方 21山东 22县官 23致意 24从容
25便宜 26故事 27南面 28可怜 29以为 30从而 31至于 32祖父
33不 34因而 35智力 36前进 37即使 38向来 39因为 40老大
(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