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作为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指太过常见以至于大家习以为常的风险,是一种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的大概率危机。
一位小女孩的玩具车撞倒了一位老人,一头“灰犀牛”警觉地朝这边看了看;女孩家长开始与老人理论,“灰犀牛”弓起身子开始准备;有看客拍下视频上传网络,“灰犀牛”突然发力向前冲刺;终于,在一片“碰瓷!”“碰瓷!”“碰瓷!”声中,“灰犀牛”猛地撞翻老人并扬长而去……两次撞击后,老人彻底倒地:第一次是身体,第二次是精神。
于是有人说:互联网是国民素质的照妖镜,放眼望去,全民道德大景可谓江河日下入大坝,白云蓝天走黄沙。虽然我是不惮以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但这种肤浅的“欲加之罪”,还是令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网络暴力”这头“灰犀牛”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社会退步?
半个多世纪前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背影“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甚至发出“酒醉似的喝采”。那时的中国也存在着一头横冲直撞的“灰犀牛”——冷漠。它让众多的“看客”和“过客”无视同胞的鲜血染红祖国的山河。所以时至今日,虽然网络发声存在混淆立场、言辞失当、盲目从众等诸多问题,我们依然无法简单的将其原因归结于社会退步或者道德沦丧。选择发声一定是社会的进步,而且是我们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社会进步。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面对“在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激烈措辞是否失当”的质疑时回答说:“激烈的语言是为了引起重视。”一语道破个中真谛:选择急切发声,选择网络暴力,选择玩命直播,是因为从不被倾听,从不被关注,从不被了解。而这种“被听见”的渴望下隐藏的,是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底层民众长期自我认同感的缺失——我们太需要别人的眼光、支持和认可,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这一代人并不比其他时代的中国人更善良或者更残忍,只是这种渴求在监管不成熟的网络环境里,成了自由表达的异化现象。
“灰犀牛”的出现是然的,是否代表我们对此束手无策?
对“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是”精神推行,是全社会应从线下开始的一场逆流而上的对抗。它传播的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网络暴力的现状让人失望,但“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而“办教育者,该有‘人皆可以得善’的信心”。今年六月份我国有了首部实施不满三个月就启动执法检查的《网络安全法》——它是国家的态度。拦住这头“灰犀牛”是下至公民,上至国家的共同努力。
这头“灰犀牛”曾经叫做“阶级压迫”,叫做“经济膨胀”,叫做“信用危机”,叫做“环境污染”……这次,它叫做“网络暴力”。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而不知建设,因为我们有责任向下一代证明:一个被网络笼罩的社会,也可以是客观而公正的。拦住这头“灰犀牛”,我们责无旁贷,一如我们的父辈和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