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
3.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4.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6.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
7.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他认为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5 × 5 × 6),其中每一种智力因素都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美国心
理学家卡特尔提出了智力形态论,他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加德纳提出来的七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社交智力)和自知智力(内省智力)。
8.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
表。他们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龄。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这是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智商的公式为:智商(IQ) = 智龄(MA) ÷ 实龄(CA) × 100。 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改
9.评定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有: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10.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11.学习能力的培养:(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
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
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有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3.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弱(弱型)。
14.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的结构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