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半辈子老师,干了半辈子教育,30多年的心血几乎全部奉献给了我爱着的学生们。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是我干了半辈子,琢磨了半辈子的问题,到了退休年龄,蓦然回首,总结出了3个字:脑、心、情——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味学生,用情去感化孩子。真正读懂了、理解了、用好了这3个字,自然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信服乃至佩服,一个真正让孩子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育者,才可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用脑,即用思想、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区别合格教师与教书匠的一个重要标准。按理说,今天的教师都有相当的学历,如果仅仅是传授知识,每位老师都能够胜任。但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如果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方面以不变应万变,结果不是误人子弟,就是被自己的教育对象炒了鱿鱼——因为教育形势的发展是不允许它的执行者观念滞后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作为一名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既然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责任,就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而要想不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老化、教育观念过时、教育手段落伍,最有效的办法和最佳途径,就是要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来说,必须身先士卒,最起码要让学习伴随自己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在这里,我要引用山东东明实验中学王连生老师的观点:教师应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是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者,教师应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者和主动建构者。
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者必须以自己的努力学习为前提,否则何来教诲别人的资格?也许有人会提出,老师怎么可能不学习呢?起码每天要备课,要看教材和参考书吧!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了,曾有一位中年语文老师说:“我们家除了广播电视报以外,什么报纸杂志都不订,一晚上看看电视连续剧就过去了。”这位老师也“很快过去了”,不久就改做行政了,这种改行实质是一种淘汰。为了热爱着的这份事业,我不甘落伍,从不敢懈怠:读书——汲取高营养,学习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深厚些;看报——每日必修课,关注社会新闻,了解教育动态,让自己的思维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剪报——为我所用,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现在手头有《学习与借鉴》、《现实与悲哀》、《他山之石》、《网瘾危害启示录》、《性健康教育初探》等自拟专题的专集,都是在读报时随剪随贴,作为资料保存下来的,对于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质量大有裨益;汲取——这是除书本资料以外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即向现实中的专家直接取经,汲取他们的营养充实自己。上个世纪90年代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市优秀班主任欧阳勃苏老师,她的教育思路、教育理念对我有极大的启发,甚至我认为与她的两次接触为我今天的工作业绩打下了基础。我今天对家校合作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又源于与《父母》杂志社以及当时北京电台主持人苏京平老师的一次合作探讨。为了帮助网瘾少年,我找机会向陶宏开教授当面讨教。香港著名心理学专家李中莹教授的“NLP简快心理疗法”课程,我自费去上——只要有可能,我就会尽力为自己创造求教专家的机会,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为了不至于过早被教育形势淘汰,不被学生挤对,50多岁的我努力去接受新事物,赶时髦:上网查资料,发E-mail,接发手机短信息,看足球,侃NBA……这样既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找到了与他们沟通的语言,也大大增加了自信,感觉真的很好!
用心,即心中有学生。老师要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理解学生。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把心真正用在学生身上,尤其是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老师的心学生是看得见的:你对学生的真心,学生迟早会接受并回报;你对学生耐心,学生迟早会被感化;你在学生面前虚心,学生会更加敬重你。反之,你对学生不关心,学生会疏远你;你对学生不真心,学生会鄙视你。总之,老师真正用在学生身上的一片赤诚之心,学生是懂得的、理解的、珍惜的,不过这种懂得、理解和珍惜有个迟与早的时间差罢了。
心中有学生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把他们当成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虽然他们还未成年,思想还不成熟,感情还很稚嫩,性格还不稳定,欲望还很虚幻,恰恰因为这样,才需老师和家长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果站在孩子们的“心”外,一味凭主观臆想而评头品足,指手画脚,甚至妄下结论,只会招致他们的逆反、沉默和对抗。我还发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差。
用心去倾听——这是老师挺难做到又必须做到的。我曾在《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中专门写了“高明的家长会倾听”一节,那是写给爱唠叨的家长的,实际上老师们也在下意识地犯着和家长同样的毛病:因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因为我是大人,你是孩子;因为我是为你们好……由于有那么多、那么充分的理由,所以就该我说、你听,可是大人往往又在苦口婆心之后,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无限烦恼着。师长的教诲其实话不在多,贵在有的放矢,而这个“的”就是孩子们的心结、心态和他们“不听话”的理由。(班主任 www.banzhuren.cn)让他们敞开心扉,把心里话甚至是小秘密说出来,才能为我们打开实施教育的通路。当学生偷偷告诉我,他喜欢同班某个女同学;当一个男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我求助,不知该如何拒绝女同学的性要求;当一个自知犯了错,买好安眠药准备了结生命的男孩,深夜拨通我的电话时;当学生向我哭诉,父母离异自己不知所措时……我都耐心地去倾听,然后推心置腹地发表我的意见和建议,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心病的孩子无大错,只要把心里装着的话说出来,心里装着的事倒出来,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孩子们该向谁说?老师、家长如何给孩子创造说的氛围和说的机会?这些才是我们成年人应该特别考虑的问题。不要一味迁怒于“今天的孩子思想真复杂”,因为这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复杂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用心去观察——这是当老师有必要练就的一门真功夫。在许多成年人看来,孩子就是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学生就是学生,就应该全身心去学习,什么乱七八糟的杂念都不该有。可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却偏偏不能让老师和家长如愿,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有太多的“非分”之想,他们的隐私难以启齿,他们总在极力向老师和家长隐瞒着自己的小秘密。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要宣称了解自己的孩子或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孩子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心理上与老师、家长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有许多事、许多话,许多时候欲言又止,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细细观察,只有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摸准他们的脉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用心去理解——这是一种换位思考,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当初鼓起勇气,提起笔去完成《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就是想告诉家长,正确认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过错,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对自己多一些反思,给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以缓冲。今天我更想告诉我的同行们,当学生发现和认可你对他的理解时,他不但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和尊敬你,而且接下来你的教导、指点,甚至是批评,他都会“言听计从”了。前不久在学校教学楼里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学生从办公室里跑出来,撞到了一位女老师,这位老师十分不悦,虎着脸把这个学生狠狠教训了一顿。看到那个学生满脸的惊恐,我不禁心中暗暗感叹:如果这时候您能安抚并提醒他几句,表达“不是因为撞了我,而是这样跑不安全”的意思,学生在内疚的同时一定会增加对您这位和蔼、友善的老师的敬意。给学生台阶下,其实也是老师给自己台阶下,让学生难堪绝不是老师的胜利。
用情,即用老师爱学生的一片真情,去调动、发掘和影响学生可能被隐藏着的情商。用老师的爱心换学生的真情,让师生间的情缘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催化剂,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几十年来的切身感受。前不久,在一家商场偶遇曾经教了3年、近两年没有见面的高二女生彭晓笛,她兴奋极了,激动地喊了一声:“关老师!”我们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我知道,面孔白皙、如花似玉的她,这种举动不是一种单纯的礼节,而是一种情不自禁。她几乎不肯松开我,在繁华的商场里,在人们惊愕的注视下,她忘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拥抱我。一对普通的师生,怎么会如此动情?我心里明白,这是彭晓笛对我的真情回报。初中时的彭晓笛曾经患上了一种顽固的皮肤病,躯干、四肢、脖子甚至脸上都起了一种粉红色的丘疹,奇痒难忍。为了控制自己抓挠,她要求妈妈在晚上睡觉时把自己的手捆上。当时,我除去心疼她,给她关心和安慰以外,更注意到一点,就是帮助她解除心理上的障碍与痛苦。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她的病情,讲了她的痛苦,告诉学生她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系统的问题,没有传染性,号召同学们接纳、关心和帮助她。同学们的感情和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主动问候和安慰她,和她一起聊天、游戏,有的同学还回家向父母求助,帮助她找治病的偏方。看到身体上痛苦的彭晓笛没有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和全班同学愉快、和谐地在一起学习生活,我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今天,正在读高二的彭晓笛皮肤病痊愈了,身体、脸上没有留下疤痕,心中却留下了一份感恩之情。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的体会:要想成为一个学生喜欢、信服的好老师,尤其要想做一名好班主任,情商一定要相对高一些,而在情商的众多元素中,情感因素又是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