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命题者最喜欢选哪些实词和虚词、哪类句式设题?一般来说,高考命题者最喜欢考查的实词既有容易错译的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
也有必须译出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如某年课标一卷考到的“励精”(应译为“振作精神”)和二卷考到的“振”(通“赈”)、“著”(应译为“登记”、“记载”)等,就都属于多义词或通假字。
有些要求翻译的句子往往或为含有容易译错词语的句子,或为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比如某年课标一卷中要求翻译的的“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一句。
就含有““亲贤、推毂、曾”三个容易译错的词语,而该年课标二卷中的“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一句,则除了含有“偕、伏阙、入、不食”等易错词语外。
还要注意省略句的正确译法。这些词语和句式,应属于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
二问: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会设置哪些“陷阱”?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陷阱”?
在分析概括题中命题者多会在选项中利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乱时地等方法设置“陷阱”,答题时要仔细同文本比较,比如某年高考课标一卷中的概括分析中有一项表述为“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其中的“谨遵职业操守”就属于无中生有。
在解答断句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根据动词和一些标志性虚词进行判断。
三问:怎样模拟试卷自己试制试题?为了更牢固的复习、掌握知识,复习备考时最好能提高自己的立足点,尝试模拟高考试题的形式以文言课文为材料进行命题和答题训练。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训练,它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和鉴赏文言作品的能力,还能立足于课本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平视”甚至“俯视”高考试题,从而拿下文言阅读试题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