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page]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