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全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开播两年来,先后走访了全国各地的18个贫困县,68名“零片酬”明星和企业家参与其中,通过深入贫困县下乡选品、研发包装、订货推广等步骤,切实帮助贫困村村民寻找脱贫致富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材料二:据调查,曾经一度被市民吐槽“苦不堪言”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半年以来,已有七成以上的市民表示能欣然接受并自觉实行,正如那句公益广告所言:“以行动号召行动,人人都是志愿者。”
材料三:“我太难了”是一句网络流行语,源自题为“我太难了,最近我压力很大”的一个小视频。“我太难了”的走红,从某个层面上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生活困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巴尔扎克在探讨人如何才能提升和进步的时候,提出过两种方式:必须做鹰,或者做爬行动物。大作家的比喻非常直白:你有一飞冲天的本领,你就做鹰;否则就得像一只爬行动物一样,踏踏实实地摸索着向前。但不管是哪一种,行动是你的首要条件。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都离不开行动——追求我们所希冀的,抵御我们所厌弃的。但是囿于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我们的行动未必都是合理的、有效的。因此,只有让自己的行动更有效、更有益,才能冲破重重难关,奔向理想彼岸。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经历的甜蜜美好或是困苦艰难,无不是我们各自的行动所触发的反馈。如此说来,突破重峦叠嶂的必要条件便是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有效的行动方式。
当然,人非圣贤,现实中多数人都不是一飞冲天的“鹰”,而是需要摸索着前行的爬行动物。也许有人会嗤笑那些慢慢摸索正确道路的人,他们往往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既快速又便捷,只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即可攻破难关、无往不胜。殊不知这类人其实才是无知的代表。若是如此这般便能轻易触碰到成功,那为何还会有恒河沙数的人饱尝失败的苦果?细究原因,这些人就是没有逃出各种无谓行动的牢笼。而冲破这一牢笼的窍门就在于行动的有效性。人们一旦能够觅得窍门之一二,便能化难为易。
记得托马斯·卡莱尔曾经说过:“在生活中,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什么。”一语解答了缠绕在我们头脑中的无数困惑。人们在生活中并不是不懂得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未能清晰地认识到应该寻找一条怎样的路径去最高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显而易见,这种寻找就好比一位严谨的律师要在上庭前做充足的准备,有此准备才能在法庭上给对手致命一击。因此,只是待在山脚仰头对着看似无法攀登的高山感叹“危乎高哉”并没有丝毫作用,只有细致分析、规划出较为有效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我们才有希望登临绝顶以俯瞰群山。
有效的行动能使难题迎刃而解,但一味追求捷径却又会走向偏颇的一面。这就好比人们耳熟能详的“猴子捞月”的故事。井中捞月的确比浩大的登月工程省时省力,但它除了“止增笑耳”外一无所获——这同样是一种无效行动。而已经开播近两年的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就做得很好。无论是明星还是企业家,大家都认真地让“脚下沾上泥土”——深入贫困县为贫困的村民献上最有效的方法,助他们踏上致富之路。这一有效的行动好似空气一般渗透在需要帮助的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家齐心协力征服了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贫困这座大山。
这是一条令人心驰神往的通向成功的路径。当我们沉溺于慵懒的生活而不知抓紧时机行动时,当我们执迷于无用的努力而不知回头尝试新的方法时,我们应时时告诫自己:找到最有效的路径,采取最有效的行动去铲除前进路途上的丛丛荆棘!
身处喧嚣之中的年轻人更应该奏响“有效行动”的乐章,先从“爬行动物”做起,再蜕变为一只一飞冲天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