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判外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之前加上"可能"二宇,更为科学。理由是:第一,这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肯定。1979年12月 17日"两院一部"《关于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中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认为不够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应判处其他刑罚或者应 作其他处理时,也一般不再交由县(区)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可以理顺刑事诉讼中起诉机关与审判机关的关系,避免出现起诉权与审判权相互限制甚至互相侵犯 的情况,加上"可能",便在立法上允许检、法两家对同一案件的量刑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判断,不会因在量刑上看法不一而相互扯皮,以致最终又得通过最高司法 机关联合发布司法解释性质的通知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第三,可以使本法更具有科学性,从立法上消除"先定后判"的不良影响。加上"可能",使向中级人民法 院起诉的普通刑事案件的量刑成为检察机关的认识和判断,而不是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对人民法院也没有约束力。第四,能够更好地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充分 调动被告人一方的辩护积极性,有利于中级人民法院全面正确地审判案件。
这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并可能 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时,即应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认为不够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应判处其他刑罚或者应作其他处理时,一般不再将案 件交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而仍由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以利于案件的及时处理。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公诉案件,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合议庭应当报请院 长决定后,移送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中级人民法院对于基层人民法院报请移送的这类案件,应当分别情形作出不同处理:认为不够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决定 不予受理;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决定同意接受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