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方土朋"近日发帖,讲述自己在江苏南京地铁二号线西安门站遇到的一件事。一位农民工进入车厢,刚坐下,旁边的人就呵斥,"脏死了,离我远点,还好意思坐?"农民工尴尬地站起来,一直站到下车。帖子发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多名网友跟帖表示,嫌农民工身上脏的人素质太差,应该给他(她)拍照曝光。(12月10日《现代快报》)
在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工不时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角。农民工一方面携带着与生俱来、先天赋予的"农民"的身份标签,另一方面又承载着工业化、城市化后天赋予、自我获取的"工人"的社会属性。在一个社会流动迅速、社会分工精细化的时代里,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的尊严体面和社会认同的一面镜子。
地铁也好,公交车也罢,作为一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乘客社会互动的公共空间,既是一个迎来送往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流动的道德考场"。这里面,农民工一般不愿意成为"别人视线"关注的对象,农民工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往往是被动的。不论是嫌弃农民工背包大将其撵跑,还是厌恶农民工汗味重将其驱赶,抑或是指责农民工满身污垢,要求"离我远点"鈥斺�斉┟窆に坪鹾苋菀壮晌缁崤懦獾亩韵蟆�
正如《不平等的痛苦》一书所言,利用"社会比较和歧视弱势群体"来获取社会地位和优越感,正是社会排斥的根源。"居高临下的姿态,生硬刻薄的语言,当无法选择的先天"出身论"裹挟着后天"三六九等"的人格划分,在这种差别化、等级化的语境中,基于财富划分高低,基于形象区分优劣,必然会对社会平等造成冲击。
伴随着社会进步,消除社会排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每一句冷漠的"离我远点",既在碾压道德,又在触碰公众关于社会平等的敏感神经。"离我远点"的语言暴力和话语隔阂,与老百姓追求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主张和诉求格格不入;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舆论的"靶心",引发网民的强烈反响。
从法理上看,农民工购票乘坐地铁,和其他乘客一样同为消费者,享受一样的消费权益。这种权益,不因农民工"沉重的包袱"、"汗水的味道"、"劳动的印记"而削减和打折。从这个意义上讲,"离我远点"既是对农民工消费权益的侵犯,也是对社会平等共识的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