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对流浪者来说,生命"被冻结"的风险也加剧。前不久,流浪民工在郑州立交桥下不幸逝去,就刺痛人心。流浪者的无处避寒,也是种"凛冽气候"。在此语境下,启动对流浪人员的紧急救助机制,成了很多地方的一致动作。
让流浪者免于饥寒,是政府的应尽责任。但单向救助,或许会遇到路障,如观念隔膜、沟通不畅等,未必会被"领情"。公共救助与流浪者需求间的"肠梗阻",如何去打通,是对细节践行的考验。
老人拒绝救助,局长两次跪劝,无疑是个温馨片段。面对老人的执拗,局长没一弃了之,而是耐心劝说,甚至是下跪央求,尽责和谦抑姿态值得认可。毕竟,官员的强势形象,早就深入人心,能低下头去已属不易;对流浪老人跪劝,似乎是屈尊纡贵,颇见诚意。最终,剧情没上演"十动然拒"一幕,而是圆满收场:老人很感动,终肯接受救助。
局长跪劝,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在激起许多人围观欲望的同时,它也难免成"作秀论"的靶子:局长下跪被镜头定格,是抓拍还是摆拍鈥︹�χ徊还Р猓抟嬗诙允录旧淼募壑堤致邸5本殖じ┫律砣ィ屠先似降榷曰埃饧幢闶亲餍悖泊萘嘶藕牛鹤鹬厝跽呋坝铮鹌苛钍侄危燃貌拍芄先宋牡咨6粤骼巳嗽钡木戎冒谕汛植诘氖凳┓绞剑卸档仔跃燃檬保桓猛�"打捞沉没的声音"。
相较之下,我更愿相信,局长跪劝并非亲民秀。当流浪者命运与其政绩评估直接挂钩,当"让流浪人员温暖过冬"成了官员的治理责任,因问责制等的捆绑,而产生实质性关联,那么,利益权衡之下,局长关心流浪者冷暖,对老人下跪苦劝,很可能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跪劝"很有看点,但从新闻表述中看,比它更需关注的,是流浪者的拒绝受助。应该说,"拒绝受助"并非个案,媒体曝,当120赶到在郑州立交桥下躺了20多天的流浪民工身边时,该民工也是选择拒绝救助。亟待追问的是,政府救济为何会被拒绝?
这其中,不排除某些流浪者的个性偏执,他们或是受尽歧视,对外界心存芥蒂;或是对官方不信任;甚至是满足于随遇而安、不受牵制的自由状态。更为关键的,则是制度设计上的缺位鈥斺�斄偈毙缘慕艏本戎薹ㄌ峁┏L姹U希谠菔笔杖菀只虮磺菜突叵缰螅堑奈卤ヒ残砣晕拮怕洹5庇笔骄戎奈Υ蠹酰糠至骼苏吣涎≡衤端藿滞罚科蛱种嗟墓睢�
说到底,局长跪劝的善意,不必过度怀疑。但"跪劝"只是花絮,弥合救济机制的缺角,才更应被聚焦鈥斺�斎糁贫裙鼗晨�"大庇寒士俱欢颜",能为流浪者生活兜底,那么"局长跪劝"式的陪衬,注定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