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在2012年末终于揭开面纱,包括京沪粤在内的26个省区市公布了各自的"标准答案",但仍有5个省份未能在2012年内出台有关政策。
纵观各地已公布的方案,门槛高低大不相同。中西部人口输出大省,由于生源流入压力小,几乎不对异地高考设限。众矢之的的"北广上",因为人口大量流入、名校资源集中,对异地高考提出了各自的"硬杠杠"。在放开中职、高职、本科录取上,各地也给出了不同的时间表,北京更是未公布异地考生参加本科录取的具体时间。"重点城市"异地高考新政策还是引来不少质疑和争议。
理解需要双向,审视更要客观,这是解决包括异地高考在内的许多问题的基础。对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管理者而言,无法再将外来务工者视为"候鸟",必须为那些为城市发展贡献智慧、付出汗水的外来劳动者提供应有的社会服务。鉴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问题少年带来多种隐患,考虑到城市打工子弟学校软硬件不足、异地升学掣肘愈发不符合主流的公平趋向,城市终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不是胸襟的问题,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社会和谐共享的应有之义。
呼唤改革者也当认识到,决策层一直以来实行渐进式改革的良苦用心,以及渐进对中国发展与前进起到的润物细无声作用。作为户籍的"衍生物",学籍与异地升学的确需要改革。但也须指出,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只是理想主义的美好愿景。现实与客观局限使人们必须理性面对有关改革。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城市的承载力不是无穷的,空喊公平口号不会带来"均富"。凡事过犹不及,如果陷入极度的平均主义,欠发达的我们未尝不会重返"均贫","大锅饭"的负面性无需赘言。尽管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不如一些人希望中那般"到位",但其毕竟在推进与向好,中国式改革"从渐变到巨变"的经验当为人们加添信心。
拥有政策倾斜地区户籍的家长与学生,对异地高考改革不积极不难理解。但人们应当明白,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普惠性的。打破户籍藩篱,突破资源垄断,消除拼爹行径,实现分配公正,这一切的一切相辅相成,不正是众多草根儿百姓的衷心诉求吗?或许,一些人需要暂时让渡一定的既得利益,但换取的却是广大的、持久的共同利益,这对当事人与社会显然是值得的,更是必须的。
经济学还有句名言鈥斺�斁没【龆ㄉ喜憬ㄖ4蟪鞘兄远匀瞬啪哂形Γ从谄淠哿烁髦钟胖首试矗且蛭梅⒋镉肭挥攀频墓餐饔谩J迪止餐辉#皇侨萌嗣怯咳肭缚墒拇蟪鞘校疽窕故且罅Ψ⒄怪形鞑康厍木茫〕钦蚪ㄉ杞械降住V挥惺垢嗟厍忧贩⒋镒呦蚍⒋铮勇浜篚疑斫剑ń逃⒁搅啤⑸绫5仍谀诘墓卜癫庞心芰κ迪纸洗笏降恼逄嵘钪樟钊褐诠蚕砀母镉敕⒄钩晒�
在实现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多做实际的努力,多创造可分配的资源,进一步强化分配公平,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