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多地又迎来雾霾天气,一条"污染带"斜穿中国大部。北京pm2.5数字"爆表",而其他地区的监测数据也多呈现为"重度污染",一时间,口罩又成为全国人民的出行必备。
雾霾天似乎已成为每个冬天的"保留戏码"。前年年末到去年年初的那场持续雾霾,开始让pm2.5进入公众视野,自去年开始,许多地方开始将pm2.5纳入监测;但大家都知道,仅仅公布数字,并不能制止污染,于是,雾霾在新年头上又一次"如约而至",连《新闻联播》都连续两天在头条关注此事。
《新闻联播》还在把pm2.5作为一个新名词向大家做知识普及,但在我看来,在这个天气里谈pm2.5,简直有些奢侈。毕竟它所指的,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入肺颗粒物。而这两天里,抬头看一看、闻一闻,而不必去看那pm2.5是否"爆表",都能感受到那空气有多脏。
我们一开始关注pm2.5,是因为,官方往常依据pm10标准监测出的蓝天数,与公众感受大相径庭;而推广pm2.5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官方数据与公众感受一致起来。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不是开始监测pm2.5以后,雾霾天气才多了起来,pm2.5再高再骇人,但毕竟只是冰冷的数字,我们总会对它麻木,而面对共同呼吸着的空气,保持那种最本真的感受或曰痛感,才是最重要的。
有痛感才能督促着我们去改进问题,用《新闻联播》的话来说,就是"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的确,这责任是大家都要承担的,少开车,多种树,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这责任也是有区别的,显然政府部门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中之一就是,别以为发布了pm2.5数据就完事了,更要主动提醒,这种天气中,大家应该怎样去防范这是最基本的提醒责任,也是与公众"感同身受"的体现。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表述,用了一个很感性的词"美丽中国"。这更提醒我们,面对空气,面对环境,我们的视觉、嗅觉越敏感,才会越感到,保护它的责任有多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