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全国上下对新一轮改革的到来充满期待。的确,没有改革开放,我国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往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转向的一些增量改革的巨大红利正在消失,新近以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市场活力的改革,却有相当一部分搞成了碎片化的、让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的改革。今后的改革,大多带有顶层设计的性质,需要触动权力部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如对养老制度双轨制的改革,对现行“三公”消费的制度改革等。因此,在今天面临新一轮改革攻坚战就要打响之时,对今后改革应当采取的一些基本立场、方法进行讨论,其意义十分重大。一句话,今后的改革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进行,要保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此,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改革不能倒退,不能走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
从理论上讲,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表现,更多地反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不够统筹不够协调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化、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使有的民众对改革开放产生了一些不满的情绪。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这些负面不良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呢?一些人从对马恩经典的教条理解出发,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偏离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老路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回到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老路。
在这些人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走上了向资本主义投降或复辟的道路,是对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背叛。这种认识之所以我们说它是错误的、有害的、极“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看不到群众虽然对目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不满意的地方,但对改革开放却是真心拥护、坚决支持的。因为,改革开放使广大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民生活的总体幸福程度和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因此得到了巨大提高。
只尊重经典,不尊重群众,只强调马恩经典著作中的一些个别论断,只简单地将我国近年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归因于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与马恩经典中的一些个别论断不相符上,就必然会得出过去的改革是向资本主义投降复辟的结论,就必然会要求停止改革,要求倒退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实施的“一大二公”的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上。如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脱离群众、不尊重群众利益,凡遇问题和矛盾又动辄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字句中教条地寻找答案,这种对改革的错误认识,就很容易趁虚而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渐走回到旧模式中,走到老路上。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长期最具危害性的一种思想和政治路线正是这种极“左”的教条主义。新中国成立前,极“左”路线就曾对革命力量造成过极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这种极“左”的教条主义也曾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其实践结果是把社会主义推向了封闭、僵化、贫穷的道路。改革开放正是从打破以“一大二公”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开始的,因此,在今天,我们要坚决与走回封闭僵化老路的思想划清界限。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有制和计划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提出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所应具有的公有制和有计划生产的基本经济特征。但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有一个过渡阶段,其后是社会主义阶段,最后才能走向共产主义。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也不可能十分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每一阶段公有制与计划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些具体有效的实现形式,只能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在各领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到。
所以,学习和运用马恩经典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只能从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不能拘泥于经典著作中的具体字句或具体论断。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恩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来认真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依靠群众的创造性来探寻改革良策,才能真正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