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自2013年10月15日起施行。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据悉,近几年来,河南省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5"等。(《大河报》10月8日)
"禁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严格来讲,其实并不是新鲜规定。不仅此前其他省份已出台过类似规定,而且事实上也是民政部1996年《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早就明确的既有规定,依据《细则》第8条,"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这种背景下,"禁用洋地名"仍成为一个热门舆论话题,除了表明既有国家规定并没有充分落实之外,显然也再次表明,"洋地名"泛滥普遍存在,不独河南如此,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亦然。
而这种"洋名"泛滥现象,也远不仅局限于房地产领域的"洋楼盘",其他许多领域的"洋名品牌",同样也是如此。比如,此前曾被媒体集中报道的,原本是国内品牌,却热衷于披上"洋马甲"的"假洋奶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而据调查显示,"多达91.1%的受访者感觉国货冒充洋品牌的现象普遍"。
明明是身在拥有悠久文明历史和独特深厚文化传统,通行汉语言文字的中华大地、中国城市,何以身边充斥的往往却是大量"洋味"十足的"洋地名"、"洋名牌"?个中的缘由,显然绝不止是一个立法层面上的"命名规则"问题,更是一个深层社会人文心理层面的"文化自信"问题。或许正像著名导演冯小刚曾谈到的:"为什么国内的公司同事都是国人,起的都是洋人的名字?鈥︹�σ晕型匪埂⒄材莘稹⒖眨÷蘼砘ㄔ八涤⒂锞陀忻孀恿�?""其实是自卑"。
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要想有效祛除包括"洋地名"在内的"洋名"泛滥现象,单靠一纸地名"禁令",无疑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从社会心理、人文精神层面着手,重塑再造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基于此的文化自信心。至于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当然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过,尽管复杂庞大,也并不抽象玄虚,而是一个十分具体现实的过程。以"假洋奶粉"背后的"洋名崇拜"为例,其中所谓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无非也就是一个国人对"国产奶粉质量"及其背后"食品安全监管"的信心问题。
这也就是说,国人所以青睐"洋品牌"、显得缺乏文化信心,其实并不完全是洋名牌当真多么值得信任,而只不过是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及其背后的监管水平更难以获得信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