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此次新闻发布会就通过媒体和网络广而告之,并开辟多个通道向网友征集问题,充分体现出了新闻发布会的开放性。开放性本是新闻发布会的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涉及公共事件时,有些新闻发布会常常变成了情况通报会,或者念完稿子,或者不允许记者随意提问,或者选择性地回答提问,总之硬生生地用“单向灌输式”通报取代“双向互动式”发布。一旦失去了开放性,新闻发布会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一些想参与的人没有办法参与进来,一些公众关心的问题没有办法问出来。这样的新闻发布会多了,政府和市民就错失了沟通与互动的机会。
庆幸的是,开放的广州有着开放性的新闻发布会。一方面是不设定议题、不框定范围,无论是经济形势、南沙新区建设、垃圾分类处理、区域综合整治等常规问题,还是公车改革、房价调控目标、黄埔萝岗合并、限摩限电限外等争议问题,陈建华市长都作了回答;另一方面是允许记者自由发问、网友随意提问,几乎现场所有的记者都获得了提问机会,同时还征集到了4000多个网络提问,陈建华市长更率先回答网友的代表性问题,而对于没有得到答复的问题则交办相关政府部门处理。毫无疑问,双方的积极互动促成了一场高效率、有价值的发布会,不仅市长的施政理念得到了展示,同时市民的沟通愿望也得到了表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新闻发布会并不是第一次,已是广州市政府领导召开的第16场发布会,并且已经成为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制度规范。
今年6月份,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全国30个主要城市大约6300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人能叫出市长的名字。不同的人对同一调查结果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这是社会分工相对充分的表现,不可能人人高度关心政治活动和政治人物;有的人认为这是市长与市民缺乏沟通互动的结果,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之间少了一些应有的黏合。虽说两个原因兼而有之,各有各的影响,但后一种原因更值得反思和警惕。实际上,市长和市民并不缺乏沟通互动的渠道,比如说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网络访谈、电视问政、新闻发布会,但这些渠道在许多地方并不通畅,市长信箱和市长热线难有市长回复,网络访谈和电视问政总是偶尔为之,新闻发布会更是空无一物。倘若这些渠道都能够发挥作用,市民定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既向市长提问,也为城市建言,市长在市民中的形象也定会更加鲜活和丰满。在广州,估计很少人不知道市长名字,“华哥”的称谓更是传播甚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市长与市民的沟通互动,受益于新闻发布会这样开放的渠道。
公众历来对政府层面的新闻发布会抱有期许,不仅可以了解政府施政方略、传递民间吁请诉求,而且可以体察领导干部的言语、感知政府机关的作风。这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公众的愿望。而每一位市长,也有必要让市民更加了解、信任自己,不仅要让市民叫出名字,更要让市民以市长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