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谈教育》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今年3月,温家宝卸任国务院总理一职,距今仅7个月。作为卸任后的第一本书,温家宝在给出版社的亲笔题词中表示,要“把这本书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献给祖国未来”。
朴素淡雅的封面,没有新书发布会或座谈会等活动……一如人们熟知的风格,《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在向来注重宣传造势的图书市场上显得颇为低调。但这并没有妨碍此书继《朱镕基讲话实录》之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政要于卸任后出书当下已经十分常见,以温家宝总理的身份,以其从基层到中央的丰厚阅历,他退休后的第一本书为什么选择教育话题?在偶然巧合这一说服力不大的解释之外,应该还有其他两种视角,或者注重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地位,或者留意于温家宝本人和教育的联系:早在2003年3月,温家宝第一次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开场白即曰:“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温家宝在总理任上时,其深入各大中小学、与学子们那种“从来不准备讲稿,都是用心交流”的对话方式更是让人们耳熟能详。这一切是否又在表明,这位从农村教育世家走出的大国总理,的确对教育具备特殊的感情?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献给祖国未来”,这样的题辞很难说是一句套话。翻开《温家宝谈教育》一书,无论温家宝以往的讲话、报告、谈话,还是一些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稿,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心系教育的情怀当然让人动容,而就内容而言,也堪称是过去十余年中国教育在曲折中发展,而发展中又难免留有遗憾的生动展示和总结。
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十年,是教育事业在前人基础上取得快速发展的十年。举凡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助学金、职业教育免费等政策促使职业教育突飞猛进,推动实施对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2012年中国实现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是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手笔。而温家宝本人对教育的理解,随着“讲讲穷人教育学”、“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我希望青年要做事,不要做官”等话语的广泛流传,事实证明早已获得了社会和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依赖对教育的这种深刻理解,在花团锦簇之中发现隐忧因而顺理成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出在钱学森之口,入在温家宝之耳,而其影响则绵延不绝。温家宝后来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论述,诸如“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不但大学应由教育家办,中小学也应当由教育家来办”,未尝不可视作系其对钱学森之问的求索。
就在《温家宝谈教育》一书酝酿出版的前后,和其他事业一样,中国教育仍在前进之中,但同时也在遭受某些顽症的干扰。作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因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新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诺贝尔奖颁发之际所激起的国人焦虑……审视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参照眼前这本《温家宝谈教育》,是否会有复杂的感受和全新的思考?
“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不要忘记,正是在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温家宝提出了这“三个亟待”。这意味着一份难得的清醒,代表着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知。只要中国还需要教育,中国教育还需要发展,这样的清醒和责任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