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污染,周边受罪,利润自得,成本均摊,环境领域是典型的公地悲剧。不能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守住污染不增加的底线。
以河北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每月都占5-7个。河北11个设区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仅为30.9%(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为54.8%)。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差,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31.0%,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占26.2%。
一地治污,成本自担,环境共享,就没有积极性。运动式治污无济于事,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才能收效于长远。河北治污,面临双重成本,一是GD P短期内大幅下降的成本,二是治理污染制造业成本永久上升的成本。
这两项都不是小数目。据媒体报道,钢铁、石化、建材三大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河北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而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主要产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62%-77%。2012年河北全省报批项目中,建材、矿产采选、金属制品等传统行业项目仍占近60%。如果严格控制过剩产能,严格环境指标,河北GDP会大幅下滑。即使不再以GDP论英雄,若一个重工业大省GDP下滑到6%以下,对当地收入、就业会造成连锁影响。
再看治污成本。以钢铁为例,今年1月至6月86家统计内重点钢企合计盈利为22.67亿元,亏损面达到了40.7%,卖一吨钢不如卖一只鸡。对于钢企而言,吨钢成本上升几十元就是生与死的区别。有媒体报道,河北钢铁集团唐钢能源环保部部长苏福源计算的数据是,要满足国家关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1000万吨钢的环保投入为10亿元,生产一吨钢治污成本100元。按此推算,我国钢铁行业年产量为7.2亿吨,环保投入就要达到720亿元。如果算上其他污染物排放,投入还要加大。以上市钢企宝钢股份为例,该公司在2012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其环境保护成本构成包括费用化成本和资本化成本两部分,分别为28.49亿元和4.23亿元。而对应总计约32.7亿元的环保成本,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7亿元,也就是说,环保成本几乎相当于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因此,要解决棘手的高成本的环境问题,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京津冀需要能活下去的空气,河北需要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把河北纳入北京都市圈的产业链条中,北京的总部与服务业背后的制造基地放在河北来完成,通过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实现区内经济一体化。北京成为干净的经济孤岛,周边围着一圈贫困的田园乡村,这在经济逻辑上是条行不通的断头路。香河等北京郊区的河北地区,已经开始产业布局的尝试,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环保貌似受重视,其实未必。环保部今年年初对华北地区298家钢铁企业进行了“家家必到”的全面排查,发现70%以上的钢铁企业未按标准排放污染物。一个政策出现了30%以上的违约,政策就会失效;70%违约,守约就等于自杀。没有公平的环境执法者,就不可能有环境改良。
此外,建立补偿机制至关重要。比如,江河下游的省份补贴给上游省份,下游城市补给水源区,全国补贴给重点的绿肺区,浙江为了新安区的清洁补贴给安徽,广州等市为了干净的水源补贴给江源,全国各省为了沿海湿地补贴给东营等地的湿地,以杜绝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北京、天津补贴给华北重工业城市,对这些城市的污染进行监督,天经地义。
在大部分企业守法环保之后,在华北地区进行区域内碳排放交易,让低排放的环保企业可以通过环保获得利润,激励更多的企业植树、减排,最后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碳排放交易。
骂是骂不出蓝天的,喊口号也喊不出绿水,只有严格的执法、严厉的惩罚,以及对他人损失的尊重与补贴,对环保者的经济奖励,才能避免公地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