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了多个亚运场馆,发现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好端端的场馆大都空置,按照记者的说法,“场馆空置与设备优良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本月4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广州市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1+3”系列文件,按照广州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的介绍,“1+3”系列文件主要包括1个主文件:《转变发展方式意见》,3个配套文件:《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办法》、《群众体育方案》、《竞技体育方案》。这位负责人表示,市政府这次出台的系列文件,以法规的形式将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区的公共体育场馆,中小学、市属高校的体育场馆,统统纳入作为广州地区惠民利民公共体育场馆的优惠和惠民开放的总盘子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个总盘子包不包括亚运场馆?显然不包括,根据南都记者的采访报道,部分处于困局的亚运场馆采取了回避,他们将问题推向区级政府部门,而区级政府机构又称与己无关,称广州市体育局才是管理者,但市体育局则表示各场馆在亚运后已移交各区。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滑稽的局面:一方面政府在为市民寻找更多的体育设施和锻炼场所,甚至连学校的体育设施都要开放给市民,另一方面“设备优良”的亚运场馆却在闲置睡大觉。
首先可能是一些亚运场馆太过偏僻,比如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和亚运城沙滩排球场就属于这类,其他还有南沙体育馆、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榕树吓村的飞碟训练中心等等,公众没有理由为了体育运动山长水远地奔波劳顿。其次是因为配套设施缺少,没有吃的、玩的,孤零零一座体育馆,谁去呀?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出现现如今这种局面,人们会很自然地追问当初都是怎么规划的?广州体育机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这些场馆从规划设计到动工过程,体育部门往往没有机会提供具体意见,或提出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大型比赛之后,这些场馆的使用和维护又转交给体育部门,这时候各种问题和麻烦就出来了。有些问题本来在建设之初就可以避免,但我们只能无奈去尽力改善。”——又是一个不尊重专业、不尊重规律的案例!这也让人想起广州恒大足球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按足球规律、专业要求办事,完全避免人为的影响,所以才有现如今的种种成功。相比之下,亚运场馆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结果现在种种后遗症都出来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恒大是民企,可以老板说了算,而政府事务就不同了,水实在太深、太复杂。
深究原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再犯错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闲置的亚运场馆究竟应该怎么办?总不能让它慢慢地烂掉作废吧?那可是纳税人的真金白银呢,为了亚运广州的市民承担了多少成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我认为亚运场馆应该立即向公众开放!市政府制定的《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办法》都说了,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全年向公众开放,没有理由那么好的亚运场馆反而不向公众开放、在那里闲置损耗。场馆收费太高怎么办?《办法》又说了:各级政府应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或对开放单位给予经费补贴等方式扶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各级财政应从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对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予以支持。这不就行了么?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出现类似大学城体育中心闲置而学生却没地方打球的咄咄怪事了。
至于那些既偏远又没有配套设施的场馆,干脆折价当做房产卖掉转为他用算了,至少还可以回收一点钱,总好过既没用还要花钱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