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雾霾的常态化趋势,部分媒体挖掘出了其中的“正能量”——“让中国人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长知识”,“在战场上,雾霾有利于防守方的军事行动”。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乐观主义态度体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人对于雾霾则是心生悲观,看到想到的更多是其巨大的破坏性——毁健康、遮蓝天、瘫交通。近几年,雾霾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大,公众的认知水平则越来越高,雾霾已经成为谁也无法摆脱的“公敌”,新华社更是形容这是一场“生态灾难”。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GDP数字不断翻番的同时,我们也造就了“生态赤字”和“健康赤字”。现在到了不得不为之买单的阶段,否则将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灾难。
问题是谁来买单?又如何买单?目前,全国有三类做法备受社会关注:一是财政买单,如辽宁省开具“雾霾罚单”方法;二是企业买单,如广东省开放“有偿碳排放交易”政策;三是官员买单,如江西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财政买单,说白了就是纳税人买单,有点类似于“大锅饭”做法,并没有精确到具体污染单位,所以引发的社会争议也最多。而官员买单主要是围绕考核评价做文章,将污染与官帽有效串联起来,强化官员的治污责任。这两类买单方法运用的都是行政手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手段,建立节能减排的市场“杠杆”,把板子真正打在污染主体——企业身上。不管选择哪一种买单方法,指向应该是统一的:一要体现“谁污染谁买单”,二要体现“谁失职谁买单”。也就是说,治理雾霾要同时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既不能放过污染主体,也不能放过失职官员。
当前,治理雾霾最为紧迫的任务是从认识走向行动。然而,受制于经济利益考虑,不少政府和企业仍停留在“口号环保”阶段,习惯性地给企业利润让路、给地方GDP让路、给官员政绩让路。相比较企业的逐利本性,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事实上,正是由于政府对污染问题不重视,甚至是容忍默许的政策,才导致许多企业不计环保成本。由此可见,政府重视和行动是第一位,在此前提下,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治污才有意义。而让政府重视和行动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挥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GDP来论英雄了”,中组部日前也制定了新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这是一次关于政绩观的巨大变革,通过把一系列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地评价地方和部门的工作,从而激励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治理雾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和官员需要扭转政绩观,企业需要履行环保责任,公众则需要突破“吉登斯悖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这一悖论,指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污染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许多人不愿意行动起来。比如,虽然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但街上跑的SUV却越来越多。作为个体,我们也需要扭转固有的生存观,履行好自己的环保责任,不拿政府和企业为自己卸责,真正把“低碳、绿色、环保”变成一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