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河区宣布将投资1.4亿元为猎德涌进行重新截污。消息一出,全市哗然。就在三年之前,借着广州亚运会召开和城市“大变”的契机,广州刚对位于广州CBD珠江新城核心地带的猎德涌进行“全线截污”。然而好景不长,这一刚花1.5亿元改造的河涌仅过了三年又恢复了黑臭。
笔者以为,重新投资改造固然很“丢人”,可是在“城市客厅”里摆着一条发黑发臭的“黑龙”更丢人,政府部门也不能一直做“鸵鸟”,所以再改造是势在必行的。其实不止猎德涌,近两年石井河、沙河涌等治水“样板河涌”回复黑臭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让广州市民对过去十年斥巨资治水的成果产生了怀疑。
猎德涌治理的过程,可以说是“屡战屡败”,沙河涌、石井河的治理也大抵如此。今年年中,广州市环保局公布全市50条(54段)河涌水质监测结果,仅11条河涌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有关部门含糊地说什么“治水是一个长期过程”,实在是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而公众笼统地骂有关部门“浪费钱”,却不去分析具体原因,也缺乏理性和建设性。我们不妨坐下来分析一下广州黑臭河涌久治不愈的原因,看看广州治水究竟跟谁在“战斗”。
治水是跟短视的规划在战斗。猎德涌久治不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划对于片区人口和排污量的发展没有足够的估计。猎德涌2002年、2004年、2010年分别进行了三轮截污,但截污过后,仍有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当时分管治水的一位市领导说,他傍晚时分去视察,猎德涌沿岸的截污管全在“淌水”,原来设计的排污管倍数不够,所以一到做饭洗澡时间,污水管容纳不了那么多污水,只好打开管子直排。同样的问题石井河也正在经历。石井河上游原本有白云湖生态补水,但近两年来补水量明显不够,对石井河水质改善难以起到明显作用。据管理人员透露,但当初设计白云湖补水泵站时,泵站设计功率偏小,两台泵全开勉强可以满足补水需要,但不利于泵站维护,现在轮流只开一台,补水量又偏小了。
治水是和糟糕的施工管理在战斗。猎德涌2002年第一轮截污过后,东侧的截污基本完成,但猎德涌西侧很多管道还没连通,每天污水排放量达7万吨。在各条河涌的截污工程中,漏接、错接的现象数不胜数,导致工程不停“返工”。
治水是和混乱的城市管理在战斗。许多号称完成截污的河涌,至今有大量污水直排。城中村里,许多无证照作坊长期向河涌偷排污水,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对此工商、城管、环保、水务以及当地镇街政府都有管理责任。
治水是和内部腐败和玩忽职守在战斗。今年9月24日,广东省检察院通报了今年集中开展查办与预防危害生态环境职务犯罪专项工作情况,广州市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建基就“榜上有名”,其罪名是在对广州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疏于监管,致使污水治理工程无法达到应有效果。此外,另有两名责任人利用管理污水治理项目的职务便利,收受他人巨额贿赂。今年4月,海珠区检察院已对两人立案侦查。
归根结底,治水最大的难点是无序的城市化,是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的城市建设思路,是整体淡薄的市民环保意识。有人说,治水治标不治本,投入就是个无底洞。这话说得对。不过“治本”也要有抓手,无序城市化看来已经是既成事实,市民环保素质一时也难以整体提高,不如从科学规划、施工管理、严查非法排污、惩治腐败等具体问题上着手,好好理顺治水的体制性问题。
长期以来,广州治水一直纠结于“方法论”的讨论。过去,广州围绕究竟是走截污线路好、还是走雨污分流线路好,曾经进行过长期讨论;今年,深层隧道是否可行又引发了一轮激烈的争论。在此,笔者且不论深层隧道的规划可行性究竟有多少,但可以断论,以目前的规划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恐怕再好的方法、再大的投资也要打水漂。所以,在讨论方法之前,不如先治管理的病,只有把身体调养好了,才能吃得进“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