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东乃至全国节能减排工作来说,本周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一周。周一,省首批碳排放配额有偿竞拍顺利完成;周三,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周四,省碳排放配额在线交易正式运行。广东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省份。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的理念也渐成社会共识。然而,在理念的贯彻落实上却是大打折扣,一个表现是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容忍、默许、纵容企业肆意排污。最新的例证发生在江苏溧阳,当地政府不仅保护污染钢厂,而且强逼附近村民整体搬迁;另一个表现是节能减排更多依赖行政手段干预,很容易带来“权力寻租”问题,或者是企业为了规避行政处罚进行“政府公关”,或者是部分领导为了谋取私利威胁要“分分钟搞垮企业”。不容否认,从关停小火电机组到组织开展全国电力大检查,从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到首批低碳试点省市的出炉,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在节能减排中扮演了一个异常重要的角色。而且,行政手段也确有见效快的优点,但这绝非长久之计,一则因为需要财政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二则因为不能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与行政手段相对应,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用得还比较少。但是,要完成“十二五”期间的绿色发展指标,实现单位GDP能耗降幅达到16%的目标,就应该更多依赖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逐步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即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从政府强制转变为企业自愿,从政府投入转变为全民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改革方向不言自明,其中又以各类市场交易制度为代表。这类交易制度是在排放总量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在各企业之间分配节能减排配额,并允许通过市场交易相互调剂配额,卖方通过出售剩余配额获得经济回报,买方因为购买配额付出更大代价。实质上,这是市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一种补偿制度,有利于倒逼企业为自身利益提高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一周之内,广东同时启动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这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行动,充分说明广东环境资源市场“无形的手”开始发挥作用,有助于将企业外部性成本内在化,从而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和污染减排效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信息公开,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尽管这样的市场交易制度有种种好处,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要真正发挥出市场的杠杆作用,一是要求配额分配必须科学、公正,否则就是假借市场手段之名行行政手段之实;二是要求严厉处罚违反规则的参与主体,以震慑扰乱市场的行为。只有形成既科学又有效的市场机制,才能促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各自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自发自愿的节能减排氛围。虽说与数量巨大的排放增量相比,当前的交易成交量还只是九牛一毛,但市场化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既定方向。而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除了实施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之外,还需要构建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体系,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总而言之,要尽可能地依靠公平透明的市场化机制,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引导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