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结果18日在京揭晓,10位文化产业界杰出人士获此殊荣。
推选揭晓后,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峰对话随即举行。10位“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与政府及文化产业领域人士一起,围绕“改革——激活企业创新动力”“融合——开拓产业发展境界”“开放——展示中华文化魅力”3个主题展开对话,通过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心得,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并表达了对新一年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期待。
——“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典礼上的致辞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峰对话,与各位会聚一堂,见证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的揭晓。在此,我谨代表文化部向即将荣获“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称号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每个行业的勃然兴起,都有特定的社会依据;每个人物的卓然推出,都有时代精神的聚焦。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向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益于千千万万具有这种精神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则要在这个群体中推出标志性人物,为中国文化产业立传,更为中国文化产业彰显的时代风流存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不断加速融合,文化产业链条与实体经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文化越来越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任务,大大提振了文化产业界信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发展趋势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进入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文化创新历来就是社会创新的领跑者。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领军人物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离不开千千万万文化产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天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同样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让文化产业的创新成为时代创新的引擎,培育创新理念,锤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引领创新风气。我希望,以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的推选为契机,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文化部也将进一步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培养和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共同期待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期待在这里倾听中国文化产业的万丈雄心,激赏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生动演绎。
最后,预祝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峰对话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主任,请您与大家分享一下文化产业最新的改革动态和改革思路。
黄志坚:首先向入选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的各位优秀人士表示祝贺。谈两点: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仍然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中央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有了进一步深化拓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三个更加”:一是更加注重顶层上的研究设计,二是更加注重把握上的积极稳妥,三是更加注重难点上的破解攻关。
第二,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文化是核心,产业是手段。在座的年度人物、文化企业家,姓企,更姓文。这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文化有敬畏之心。同时,要坚守一份社会责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都要尽可能体现人文关怀,有助于社会心理疏导,有利于形成一种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主持人: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企业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张宇:困难有很多,比如说市场的、环境的,整个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但是,我认为国有企业也是有问题的,整体上变通不够,应在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搞灵活,可以从民营乃至世界五百强企业获得很多借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要借鉴所有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外国优秀经验模式,在文化方面我想大概就是这样做。
陈昕:文化产业遇到的困难很多,今天我想更多谈谈最主要想解决的问题,要认识文化产业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文化产业的终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上,我们的困难是如何激发内容产业的创新活力,这是出版产业应该解决的。
龚曙光:文化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休息的时候,前面改完了,后面又来了,对改革者来讲要有耐力。所以就每一个内容来讲是百米冲刺,就整个的过程来讲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对改革者来讲从心力到体力不堪重负,这是最难的难题。这就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王长田:我们去年和前年大概是国内票房的前两位,占20%左右的总份额,预计可以做到30%,未来我想可以做到40亿元的票房,这得益于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比如说我现在想和电视台进行紧密合作,这么多年我们和电视台、民营公司的合作,没有一个成功的,因为合作得不到任何的法律保证。往下走的话,如何进行更深入的合作,这个问题还是有待解决的。
张宇:改革已经走了11年,由于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我觉得一定要把解决“人”的问题放在所有问题的首位,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大限度地创作。不但留住人,而且留住心。
陈昕:没有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一些新的业务形态,一些新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很难成长起来的。举一个电子书产业的例子,美国有相对较好的市场体系,这个产业发展起来的时候,通过市场主体之间2~3年的博弈,很快破解了电子书发展的瓶颈,一个是电子书的定价权问题,二是知识产权获得问题。今天在一般的图书领域,电子书占到了30%的份额,在专业图书的领域可以占到80%以上。中国的情况不大一样,因为定价权的问题和知识产权获得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这个产业就成长不起来。没有一个好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很难真正地做大做强。
龚曙光:国家已经提出支持跨媒体经营很多年,支持跨界经营,甚至支持跨国经营。但当我们实实在在跨媒体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操作空间;当我们真正要跨出国界,特别是资本跨出国界进行跨境经营时,我们也没有政策支持。不是说领导不支持,而是想支持你的人不知道怎么支持,想做的人不知道怎么做。大方向和具体政策如何配套,这恐怕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王长田:三个建议。第一,建议让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人员能够实现持股,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回避很多年了,应该提上议事日程。第二,充分相信文化领域的民营企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尊重。第三,在文化产业整体领域里,好好总结一下电影产业的经验。
黄志坚: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为每个企业,也为每一个人,创造了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我相信,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大家说的问题都会逐步解决。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后就没有问题了,发展中还会不断有新问题产生,但前景非常广阔。文化产业最有挑战性、最能激发人的潜力的,就是文化有无限的空间、技术有无限的可能。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主持人:刘司长,请您谈一谈2013年的文化产业融合之道,以及融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刘玉珠:在融合的角度上,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认识上的融合。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密切关系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已经不再截然把事业和产业一刀两断,事业和产业是相互融合的。
二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尤其是从移动互联网的角度来讲,2013年是真正的产业化发展最迅猛的一年。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调研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2010年才开始筹建,成立到现在两三年的时间,去年全国移动终端游戏产值达110亿元,增速接近250%。这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给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三是文化和资本的融合。文化和资本的融合这两年发展比较快,尤其是去年,有50多起大的并购,可以说是民营资本起到了一个主力军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产业集团融合。
四是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我们跨界的并购有50多起,涉及400亿元,去年全国对文化产业促进投资,民间投资2500多亿元,增速是35.1%,超出其他行业12个百分点以上。尽管如此,文化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等,实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持人:融合发展是2014年的一个亮点,也是大势所趋。今天在座的几位年度人物和企业家,对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刘庆峰: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种融合怎么做呢?首先要依靠市场的主体地位。其次,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合过程中鼓励跨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做颠覆创新,才能有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局面。当越来越多的跨界出现的时候,产业边界的拓展让融合有更多机会与活力。
赵依芳: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社会,融合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和产业形态发展所需要的。我们呼唤整个国家的文化体制创新改革,就文化产业来讲,通过体制创新带来自由的融合,可以发挥人的所有能动性。在这个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当对内容创新有一些实际性的支持与保护,促使中国的内容产业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至今需要升级,升级需要专业团队实力,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文化产业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并购、合作等各种方法依然是主题,转型升级也会随之形成。
吕建中:除了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以外,我觉得还有几个融合对发展文化产业是非常好的,因为我有切身体会。
一个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另一个是文化与建筑的融合。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方面,我们做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了107个县,很多都是镇,足以吸引人专门去看;在文化和建筑的融合上,我们在建设西安大唐西市的过程中,恢复了唐代的古建筑群,通过这种做法避免了“千城一面”,让这个地方城市的特色,从建筑上传承下来,同时内容又比古代有所创新,把历史文化变得可视、可感、可消费。
主持人:向勇院长做了很多关于文化融合方面的研究,您认为未来文化融合应该如何推动?
向勇:简单说,从2003年到2013年就是通过体制改革释放活力的10年。如果说释放活力是为了打通产业链,激发创新是为了营造文化生产,那么融合,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全产业链的文化生态。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应当包括两条,一条是内生产业链,只靠票房来赚取回报。此外,还必须有一个全产业链,就是协同产业链,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都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