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临近,在外奔波劳累一年的务工人员们又踏上了回家路,究竟返乡路上多少辛酸苦辣,回家之后又是哪般模样?新华社记者陪同一名打工者返乡的记忆,揭开了这个群体的生活一幕。
21日,离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还有两天,这一天早晨6点,41岁的张小明就从他租住的平房里起身。今天他要回老家,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安家庄乡朱家沟村,一个在吕梁山深处不大不小的村子。
把几件留给父母穿的旧衣胡乱塞进一个小蛇皮口袋,张小明顾不得吃饭,匆匆忙忙去赶公交车。张小明一家四口租住的棚村是太原市的一个城中村,离太原站有点远,张小明怕路上堵车,耽误了火车,提前两个小时就出了门。
张小明是个装修工,平常在装修队负责往墙上刮涂料,最近工程停工,等着结工钱的张小明决定先回趟家。“今年差不多挣了5.2万元,但还有两三万元没拿到手。”
张小明是个“老资格”打工者。“我从十七八岁就到太原打工,几乎一直干这个。”张小明说,“娶老婆生娃娃之后,我把他们都接到太原了。”张小明的儿子今年17岁,女儿14岁,都在太原上学,两个孩子几乎都在城里长大。“家里太穷,地里也长不上粮食,还不如都出来,起码孩子上的学校能好点。”
这是他今年第二次回家,“夏天回了一次,我自己,给爹娘送了点菜,给了点钱。”张小明说这次是他先回家过个小年,然后等都放假了再四口一起回家过年。每年在老家的一周时间,是张小明一家的团聚时间。“每年都是这样,孩子一年见一次爷爷奶奶。”
8点55分,太原开往吕梁的4645次火车开动了。车票是张小明昨天在太原站买的,25.5元,硬座。其实,张小明还有一条回家的路,坐太原到临县的直达客车,两个半小时,但是需要80元钱。“我这样先坐火车,再倒两趟汽车,能省44.5元。”
火车上,坐满了和张小明一样在太原打工的老乡,他们和张小明有着同样的感受,车票比往年好买多了。“去年提前两三天就没票了,今年当天就能买到。”临县青凉寺乡的李建荣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以前坐这趟火车冻个半死,今年暖气烧得真足。”
4645次的列车长姜海平说,这是因为车站根据往年的客流量情况,加开了几趟列车,缓解了往吕梁方向旅客拥挤和坐车难问题。他们这趟车更是跨区套开,而且今年全部淘汰了绿皮车。
张小明一路上忍不住跟同乡感慨这些年的回家路:20年前,太原到临县的汽车得走8个小时,在山里绕啊绕啊,路边就是悬崖,提心吊胆;10年前高速开通之后,两个半小时就到县城了;吕梁山3年前开通了火车之后,选择就更多了。
11点55分,火车到达吕梁站。张小明在出站口上了公共汽车,15元的车票,他可以坐到临县三交镇。1个小时后,张小明又挤上了从三交镇开往安家庄乡中巴车。14点10分,张小明回到了自己的镇子。
在镇子上,张小明花45元买了一箱方便面。“过年的菜下一趟再买,现在放不到过年。”张小明背着口袋,扛着方便面走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截不到两公里的山路。吕梁山里的路并不好走,7个上坡和10多个弯耗去了20多分钟。
下午两点半,母亲已在院子门口等着了。张小明和弟弟都在太原打工,家里只剩下65岁的两位老人,这是当地的普遍状况。
半山腰三孔窑洞前的小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其中一孔窑洞已飘出了饭菜香味。
因为常年劳累,母亲双手落下抖动的毛病,不能切面,专门喊来了张小明的堂嫂,帮着和面、切面、炒土豆条,做出一顿吕梁山里的美味——土豆条拌面。当地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吃土豆拌面条,晚上吃白面裹土豆做成的拨烂子。
吕梁山深处土地贫瘠,张小明家17亩地一年的收成不过是4000斤玉米和2000斤土豆。“玉米可以换2000斤白面,2000斤土豆是我爹娘一年的蔬菜。”
端着碗,蹲在窑洞门口的张小明跟母亲唠起了家常。张小明告诉母亲,今年挣了不少钱,工钱也都拿上了,下次来要给家里买上5斤猪肉。而去年他们一家过年只买了3斤猪肉和30块钱的细菜。
其实,张小明心里最清楚,辛辛苦苦忙一年,兜里剩不下几个钱:每个月租房子500多元,水电暖、生活费加一起得2000多元,孩子上学一年两万多元……。
“外面的饭怎么也比不了家里的香。”张小明使劲扒拉了一口面条说,今年无论如何得让全家过个好年!(新华社记者孙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