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举措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难题。无论是放开民营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还是取消低价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纠正过去政府限价导致的价格扭曲,引导医疗主体和医药企业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自主定价。同样都是借助价格杠杆作用,但两者的目标指向不同:前者是为了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推动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缓解“看病难”;后者是为了建立能够更加灵敏反映成本变化及市场供求的定价机制,保证低价药品合理利润空间,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缓解“看病贵”。从改革目标和制度设计上判断,这些举措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高度吻合,包括“理顺医药价格”、“鼓励社会办医”、“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等。
相对而言,这些医改新举措实施起来难度不算大,因为基本上都是为民营医院和医药企业松绑的政策。对于这些机构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重大利好消息;但对于公众而言,则不免会担心放开价格后会不会出现集中涨价情况,医改的结果会不会增加患者的负担。毋庸讳言,在这些领域放开价格基本就意味着涨价。但这样的涨价是对过去扭曲价格的纠偏,是符合市场供需关系的正常行为。医疗服务价格上涨,是尊重医生劳动价值的一种体现,代表的也是“以技养医”的改革指向;而低价药品价格上涨,则是保证市场充足供应的必要手段,同样是药品生产价值的一种体现。至于涨价会不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关键要看涨的幅度有多大,以及该降的是否降下来。倘若像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那样,将挂号费增加到1200元,如果再继续纵容药品加成、动辄大检查大处方,这样的涨价肯定会增加患者负担。
放开价格如何才能不增加患者负担?简单说,就是该涨价的涨价,该降价的降价。一方面,现在讨论的涨价项目在医疗费用总支出中占比较小,而且还仅限于民营医院和低价药品,这样的适度涨价是患者可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如果医院在选择“以技养医”的同时放弃“以药补医”,在选择低价药品的同时放弃高价药品,患者的负担就会明显降下来。但切记,这里用的是“如果”。如果做不到“如果”,换句话说该涨的涨了、该降的却没降,其结果只能是增加患者负担。医改是一个复杂博弈的过程,牵涉到医生、医院、药企、患者各方。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强调维护医生和医院的利益,也要强调维护患者的利益,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增加患者负担;既要强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业,也要强调牢牢把握医改的公益化方向,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既要强调先易后难的改革路径选择,也要强调改革不能单兵突进,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该涨的涨、该降的降。
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改革任重道远,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个主攻方向,推动补偿、价格、医保、人事、分配、药品流通等联动改革,为公众健康福祉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