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教育部最近连续出台改革措施,回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关切,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目的性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我们谈论任何问题,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众说纷纭,漫天彻地,古今中外,宏旨博辞,但慢慢地会返璞归真,越来越简单,直至回到问题的原点。这些年关于教育的讨论,就在不断地由繁到简,不断地向本真靠近。这个本真,就是“立德树人”。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由这个根本问题生发出来的。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放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点,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立德树人的“德”是社会主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德”是做人的根本,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的功能之一,就在于通过培养人,提升世道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关于世道人心的议论很多、担忧也很多。老人摔在地上扶不扶都说不清楚,可见世道人心真的出问题了。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理应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
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升世道人心,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量,更有可持续性,让人民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前不久,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他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这方面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将“德”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不同学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来,使“德”“智”交融,互促共进。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其衡量的首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德”究竟如何。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国家要真正受人尊敬,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和被世界认同的价值观念。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让中国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要顺应这个大势。应该承认,目前的基础教育,与这种大势还不太适应。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太功利化,太短视,都是教孩子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获得事业成功。大家去书店看一看,在所有图书中,所谓的成功学的图书最多。大家再去看看影视剧,什么职场剧、宫廷剧,演的都是如何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这样的励志是急功近利的,必须改变。改变要从教育改起。我们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着眼,从教学生如何成功转向教学生如何受人尊敬,要让孩子正其义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既有过人的本领,更有高尚的品性。我们讲教书育人,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立德、立功、立言统一起来,就是要法古今贤德之人,就是要培养受人尊敬的人。
“立德树人”,科学育人是关键。科学育人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就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把儿童作为中心、没把学生作为主体。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是教师,是家长,而不是学生。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拨云见日,发现儿童。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发现儿童,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进入新天地。
现在教育界的许多新做法、新探索、新经验:如跑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如减负,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都能挖掘出来并充分发挥,等等,都是在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儿童。发现儿童,是个大课题,我们现在刚刚破题,充其量还是刚刚开局,今后要做的事更多。但只要我们始终以发现儿童的眼光和襟怀来办教育,教育自会呈现一派新气象。
“立德树人”,总得有抓手。我认为,最重要的抓手有三个,第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第二个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法治意识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遵法守法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起码准则。一个人只要有了法治意识,那他就会有底线、不出格。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迟早要出问题,终究要遭惩罚。一个人只要具备科学精神,就能把干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干事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成功。人文情怀是现代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一切的奋斗,最终的目标,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幸福感。总之,学校“立德树人”,要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为抓手,教师、教材、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方面。(刘彭芝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