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为何将“礼乐文明”视为特色?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乐以审美、教育、娱乐、实用和社会多种功能,在仪式用乐的应用中,使国人体味多种内涵
所谓礼乐,是指在国家、民族、群体、个人重要事件中与仪式相须为用的乐。《礼记·月令》云:“凡用乐必有礼,用礼则有不用乐者”,所谓“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公制礼作乐拉开国家制度下礼制仪式用乐三千载之帷幕。中国礼制在三千年间以五礼样态实施,即吉嘉军宾凶,每类礼制有多层级的仪式形态,有些只能在国家最高仪式中使用,有些可以上下相通地用于各种层级,因不同礼制类型而形成多种用乐风格,让人们在仪式用乐中感受和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缅怀、仁爱、和谐、欢乐等多种情感,如此形成国家和民间具有体系化特色的礼乐形态。数千年间依照礼制、礼俗仪式用乐形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基因构成。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礼仪用乐形态,中华文化为何将“礼乐文明”视为特色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乐以审美、教育、娱乐、实用和社会多种功能,在仪式化乐的应用中使国人体味多种内涵。乐分礼乐与俗乐,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仪式为用;俗乐对应世俗日常,非仪式为用。礼俗兼备,各为其用,彰显中华文化中用乐的两条主导脉络。在三千年间形成国家、地方、军旅乃至民间庞大的仪式用乐体系。与诸种礼仪相须体系化用乐形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礼制仪式有多种类型、多种层级,与之相须为用的礼乐当然也有多类型、多层级、多种风格,如此构成礼乐形态的体系化。在仪式体系化用乐的礼乐观念下,历朝历代,当国家和社会走向稳定繁荣之时必定要建立自己的礼乐体系,诸如唐代开元盛世的礼乐体系即如此。
依吉嘉军宾凶和卤簿(道路仪仗)类型体系化用乐的礼乐观念是中华文明的特色。数千年间所形成的体系化礼乐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时至当下乡间社会中依然积淀着五礼分明的传统礼乐活态。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国家与民族、群体与个人,以仪式化表达诸种情感,并使之体系化,是礼乐观念的实质性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重吉礼祭祀,其实,所谓吉礼就是要借仪式表达对大自然敬畏、对祖先崇拜、对先烈缅怀、对美好生活期盼,彰显祥和慰藉,这些愿景以仪式性表达诉求,所谓“祈福保安”之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乐幸福,仪式性表达实属必要,把握文化深层,在仪式中显现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代文化建设中要不要承继传统礼乐观念并构建新的礼乐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礼乐文明体系化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深层精神内涵,我们何以不将它发扬光大呢?
不可否认,传统礼乐文化中特别是某些高端仪式、仪轨的确过于繁琐,因此在建立中华礼乐文明新体系之时,应注意既体现民族特色又简洁明快;既要彰显国家意义,也考量民众多层次需求;既有高端“国乐”,亦要上下相通,在同一类型下分出层级,在不同类型下显现风格多样性。我们看到,国家在当下也有一些礼仪用乐,诸如颇具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用乐,人民大会堂前迎接来宾用乐以及在一些庄重场合奏唱国歌等等,这些是国家礼仪用乐的一些基本需求。礼仪用乐要能显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礼乐文明的特色,不仅有因应不同礼制仪式不同层级的需求而创制不同风格的礼仪用乐,还有同一类型中因不同程序而创制的礼仪用乐,要在充分把握中华礼乐文明观念的基础上彰显体系化礼制仪式用乐的意义。盛世修典,组织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力量,深入总结中华礼乐文明观念,依国家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与创制,既显现中华礼乐文化之特色,又彰显仪式程序之意义,更要把握民族自信与自尊,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多风格礼乐,使国家礼制仪式用乐体系发展完善。
中华民族的礼乐观念是在数千年发展中动态形成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礼乐形态不断融合、调整、丰富、变化。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国家礼制仪式用乐当然要体现时代风貌,在不同仪式中凸显民族特色,显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多民族甚至是外来文化元素,诸如乐队组合等。把握吉礼仪式用乐的庄严敬畏,嘉礼仪式用乐的庄重欢欣,军礼仪式用乐的威武雄壮,宾礼仪式用乐的热情豪迈,凶礼仪式用乐的肃穆哀婉,在多类型、多层次、多风格中展现中华民族礼仪用乐之风采,使参与者在其中体味与感知,从精神上得到洗礼。
建立国家礼制仪式用乐体系,在五礼类型中彰显民族特色的仪式用乐是时代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追求得到发展延续,在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需要。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0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