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规25日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1月26日《新京报》)
勿庸置疑,家庭是法定养老主体和老年人养老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城乡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全社会正面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问题。如此语境下,北京率先对"居家养老"进行立法保障,明确了政府职责,规定了子女赡养义务;特别是,对违规和失责行为的处罚标准进行了量化,其样本意义不容小视。
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亿,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将是目前的三倍。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一个最大的"中国特色"就是整个社会都处于"未富先老"的境地,尤其是老人的经济状况,更是"未富先老"。据统计,我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已愈3300万,这个群体正面临着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的双重困境,生存状态令人堪忧。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公共养老机构明显供不应求,因此,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子女赡养父母,既是家庭责任,也是法律义务。而赡养父母,既包括物质赡养,又包括精神赡养,更包括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人。子女照料父母,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付出,是感恩和孝心的一种自然表达,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融合。可见,北京立法明确子女赡养义务,既是对亲情的一种呵护,也是对上位法的进一步重申,更是居家养老的题中之义。
因此,实施居家养老,需要公共服务和子女亲情形成合力。地方政府应将公共养老服务及有限财力,用于完善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医疗服务,落实老年人相关补贴制度,着重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同时,开展亲情牵手活动,鼓励大学生、部队官兵等青年群体,与老人结为国策亲戚,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推广"模拟家庭"模式,志愿者与老人组成相对固定的家庭模式,重点在于"邻里互助";有效地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将护理员、志愿者、家属、老人等多方有机融合,逐步打造以"亲情服务"为基调,以"快乐养老"为目标的新型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