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仁是四川省蒲江县人,跟随同是本县的李家钰将军出川抗战,担任他的译电员。1944年5月21日,河南省陕县秦家坡旗杆岭,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的李家钰,率军为大部队断后,猝不及防地遭遇了日本人的伏击,中弹身亡。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位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当时黄开仁就在李家钰身边,他还记得,李将军殉国前最后一刻,还在指挥还击。
这些老兵,当年吃过的苦,遭受的磨难,是后辈难以想象的。
“当年真苦哇!”李文仲回忆说,“中国士兵装备比日军差,八路军士兵条件更加差,很多人没有枪,得从日本鬼子手里抢,抢到枪也没用,没有子弹啊……”
在黄殿军的记忆中,当年抗联战士们喜欢夏天,不喜欢冬天:“战斗是天天打,夏天的仗还好打些,因为日军不敢到林子里去,他去多少,都能把他消灭光。钻树林子他也钻不过我们,俺们是在暗处,他在明处。冬天就不行了,冬天有雪蹓子,就不那么容易了。顶上是飞机,地下是部队,飞机一发现,日军从四面八方往这发兵,目的是打包围仗,俺们还就怕这个。一打包围仗就得老大损失了,你得往外冲啊,冲就得有牺牲。俺们就得整天走,黑天白天走,边走边打。走一段留下一挺轻机枪,在这堵击,敌人来了,机枪手打一顿枪把日军都打死后才撤回来。俺们趁这个空才能做点饭……”
黄殿军说,当年打仗吃饭是一大问题,夏天林子里随便找点什么就能充饥,可是到了冬天,大雪没膝盖,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是找吃的了,战士们的脚印也常常暴露他们的行踪。有时候只能煮煮干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没去皮的谷子吃;没住的地方,战士们砍下松枝睡在上面,睡十几分钟就被冻醒了,又赶紧起来烤火,战士们十有八九脚都有冻伤。老人伤心地说,由于环境的恶劣,伤病致死的战士比因战斗而死的战士还多。
张殿国是1945年1月1日参军时,从长春到舒兰走了一天一夜,从此开始了天天打日军的生活。与他当年一起从长春出发参军的共120人,经北战南征最后活着的只剩4个人……
“冬天时,整天穿着羊皮袄,那时候,雪到腰那么深,仗一停,大家抱着枪,在雪里刨个沟,躺到雪里就睡,听到枪一响,马上站起来就跑。”张殿国指着自己的手说,这手上的大骨节就是因为当年喝山里的水喝的。
在四川省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内,有一个抗战老兵手印广场,采用腐蚀钢化玻璃的方式将手印呈现出来,目前已征集到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建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老兵都已届古稀之年,因此在留存手印时力度不够,痕迹较浅;个别手印甚至还是赶到医院太平间里取的。但当年正是这样的一双双手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挡住了来势汹汹的侵华日军,力挽狂澜。
几乎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有穿越死亡的生死经历,都有对于中国民族侵略与反侵略史的深刻反思。
“腾冲城当年没有抵抗,200多个日本兵没费一枪一弹,就把腾冲给占了……”卢彩文回忆后,一声长叹。
卢彩文军校毕业后,曾在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从事情报工作,经常和战友们深入敌后搜集情报,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策反汉奸,多次出生入死,备尝艰险,“日本人是很残忍的。我有一位从事谍报工作的同事被日军俘虏后,日本人对他灌盐水,肚皮都涨起来了,最后七窍流血而死。”
黄殿军和张殿国,身上都伤痕累累:黄殿军头顶上的刀疤是和敌人肉搏战时受的伤,眼角下的疤痕是弹片崩的;张殿军身上的伤,是在与日本人拼刺刀时留下的,他说:“那时候真是咬牙切齿地拼,因为国恨家仇一起融入在其中,日本人的武器好,但我们是拼勇敢,拼命!”
李文仲也说,那时候参加八路军,就没想着能回来,“咱们不是不怕死吗,什么都硬冲,真的是不怕死!”
如今,健在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他们希望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父辈的付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国家、民族和先烈的不易。采访中,李文仲自言自语的一句话,让人久久难忘:“我们那么拼命,是为了什么呀?你说,是为了什么呀?”
在采访中,卢彩文老人说:这段历史很有意义,为什么败,后来为什么又胜都很值得研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避免战争,才能保卫和平。我们中国,为什么当时会遭到那么大的苦难,还不是因为积贫积弱;我们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胜利,还不是因为热爱国家,团结一致,奋起反抗!
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中国人,要自强!要团结!要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