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以说话,但有时数据又会"打架"。比如,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他们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同住,但同时调查又显示,空巢家庭超过半数,他们的子女根本不在身边。这就意味着,很多老人想要与子女同住的心愿很难达成。
老人们为何"不喜欢进城养老"?这是老人的生活习惯使然。因为一辈子在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村的安静,习惯了农村人情往来的频繁,也习惯了农村的低成本生活。这是一种可能。另一种解释是,老人不愿意增加孩子的负担。虽然,子女已经在城市安家立业,但是城市生活的压力太大、节奏太快,孩子缺少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老人宁愿待在农村自己养老,也不愿打扰他们的生活,又或者担心孩子的经济负担太重。
但是,对于社会来说,"不愿进城养老"传递的不是乐观的信息。
一来,当空巢家庭超过半数时,不愿进城养老就意味着两地分离,这违背了传统的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文化传统;二来,农 村的 养 老条 件还 不 够完 善,空 巢 老人养老 的 质量 并不 乐 观,虽 然半 数老人还在劳作可能出于一种惯性,但是如此艰辛的养老状况,还是让人看着辛酸。而且,"不愿意进城养老"可能只是一种被动和无奈的选择,一些老人未必真的不想进城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只是心有所忧。因此,从社会角度看,解读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最基本的视角应该是,提供完善的保障让老人可以自由地作出选择。
无论老人是选择进城养老,还是在农村养老,这样的保障都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趋于平等。否则,农村老人总会顾虑重重、瞻前顾后。并且,农村养老也应该实现社会化,为老人提供充足的养老机构和社会化养老服务。
只有当"不喜欢进城养老"成为一种自由选择时,不喜欢才能是一种心愿的真实表达,而不是基于现实条件的无奈。这就需要社会在解读这一信息时,能够从社会化养老的制度出发,从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出发,给农村老人提供可进城、可留守的趋于完善的养老保障,以便让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