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住拉萨城关区的格桑次仁老人带着老伴和小孙女,坐上了拉萨开往北京的Z22次列车。"孙女放暑假了,我们老两口带她去首都北京看看。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西藏去内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青藏铁路公司员工介绍,近期拉萨火车站日均出藏游客14000人次,其中赴内地藏族游客占到15%鈥�20%。
格桑次仁老人一家的快乐假期,是西藏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民生为重,民生优先。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50年,是大力改善民生的5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进一步把财力向基层倾斜,每年将七成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以每年利民惠民、利寺惠僧的"十件实事"为中心,加速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的民生目标,确保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传统的民生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追求温饱向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生活转变。
"再也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满足于吃饱喝足。"米林县雪卡村村民尼玛告诉记者,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其他6户村民集资成立了红太阳药材种植合作社,基地现有药材种植面积160亩,建有11个天麻育种大棚、16个灵芝种植大棚等。去年,合作社收入达180万元,除用于追加投资的150万元外,人均分红1.5万元。望着眼前一株株五颜六色的药材,尼玛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出去打工,不懂汉话、不认汉字可不行。"朗县驻冲康村女干部达瓦曲珍说。村里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班,40岁以上村民主要学习藏文字,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学习普通话和汉字,年轻妇女则学习算术等实用知识。米林县鲁霞村盛产玉米、蕨菜和各类药材,但由于信息闭塞,难寻销路。3年前,一次互联网销售培训,让村民们见识了现代网络的神奇和威力。现在,村里的"网络学习室"里,坐满了前来学习的村民。
农牧民的传统饮食习惯在改变,主张"少盐少油少肉,多菜多果多杂粮"。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已成为老西藏人的记忆,现在西藏本地蔬菜自给率达90%以上。许多家庭开始研究如何把饭菜做得既科学又美味,电视里各类烹饪节目大受欢迎。
城镇居民在生活上有了新的追求。"以前谁家要是有一栋石头房子住,就很幸福了。"居住在柳梧新区的伟色说,现在小区都讲究房前有树、房后有花。
西藏自治区米林县才召村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年近50的村民达娃告诉记者:"30年前,我们住在山上,走路光着脚,粮食不够吃,主要靠打猎和采集野果。"1985年开始,当地政府在县城附近的平地上为村民盖了房子,这些年来又大力推动开办餐馆旅社、养殖编织等多业经营,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达1.2万元以上。
才召村的巨变是西藏民生改善的缩影,也是各族群众享有幸福与尊严的生动体现。各族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贫有所济,幸福之花在雪域高原处处绽放。
时政热点:西藏农牧民告别"老三样"鈥斺�斪∮兴樱┠燎婷不廊灰恍�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鈥斺�斏侥系厍硕夭檎蚩怂纱澹迕翊锿薮稳手缸旁耗谛赂堑牧讲懵シ扛嫠呒钦撸路恳还不�10万元,其中政府给了1.5万元补助,银行提供3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就在3年前,一家人还挤在3间低矮的土坯房里,进屋要低头猫腰,卧室隔壁养牦牛,院内弥漫着牛粪的气味。
如今,从藏北草原到雅砻河谷,从象雄故里到尼洋河畔,处处可见藏式风情的崭新民居。自治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次旦介绍,开始于 2006年的"安居工程",为每户贫困户发放1.2万元至2.5万元不等的建房补贴。截至目前,全区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了解到,与修建住房相配套的"八到农家"工程(水、电、路、通讯、邮政、广播电视、农家书屋、优美环境到农家),有效改善了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解决7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牧民饮水安全全覆盖,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全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5万公里,99.7%的乡镇和99.14%建制村通公路。
时政热点:西藏农牧民告别"老三样"鈥斺�敳∮兴剑疽奖8哺侨迮┠撩�
自治区成立之前,农牧民群众看病十分困难。在拉萨市城关区益希洛追老人的记忆里,"旧西藏缺医少药,普通人生病了只能听天由命"。自治区成立5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现代的根本转变。目前,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县县疾控中心全覆盖、乡乡建有卫生院、村村建有卫生室的目标。
去年9月,家住林芝市巴宜区百巴镇的索朗旺青得了肺炎,第一次得"大病"的他心里没底:"费用家里负担得起吗?""只要带上身份证去医院挂号,医疗费用全免。"镇干部的话让他如释重负。据西藏卫计委介绍,2012年颁布的《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管理办法》将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定为年人均420元,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均达到100%,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6万元。
为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自治区及地(市)级医院逐步引进彩超、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各县、乡(镇)统一配备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村卫生室则配备15种简单适用的医疗设备。
"在旧西藏,妇女怀孕生孩子,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难产导致母婴双亡的情况非常普遍。"自治区卫计委主任普布卓玛说。如今,西藏孕产妇住院费用百分之百报销,还发补助。2014年上半年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较10年前分别下降约60%和30%。西藏人口从和平解放时的114万人增加到317万人,人均期望寿命从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到68.2岁。
时政热点:西藏农牧民告别"老三样"鈥斺�斞в兴蹋⒆用窍碛惺芙逃ɡ�
在西藏广大的农牧区,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据介绍,西藏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696所、教学点388个,在校学生达60.85万人。截至去年底,西藏适龄儿童入园率达 99.64%,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98.91%、73.37%。而过去,旧西藏学校以僧人、贵族、官员子弟为招生对象,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子女没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路途遥远、居住分散等不利条件,曾让许多农牧民子女对学校望而却步。1985年,西藏开始实施"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教育"三包"政策,至今共投入资金80.74亿元。保障对象从中小学农牧民走读生,逐步扩大到所有农牧民子女及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在校生。仅 2014年就有52.5万名学生受益,覆盖面达100%。2011年起,西藏农牧区学前和高中阶段也实施了免费教育。
记者来到山南地区曲松县中学,正是午餐时间,学生餐盘里有西红柿炒鸡蛋、豆角炒肉等饭菜,饭后还有牛奶、水果。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因上学不花钱、吃饭住宿全部免费,大大减轻了农牧民负担,入学率接近100%。始于2012年春的西藏全区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受惠学生达38.28万人。
每年开学前夕,拉萨火车站候车厅里挤满了中小学生,他们去往的内地学校有个共同的班级鈥斺��"西藏班"。据统计,内地现有21个省市的18所初中、14所高中、5所完全中学设有西藏班。自1985年至今,内地西藏班累计招生10.77万人,培养中专以上人才3万余名。如今,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也来到了家门口。去年9月,拉萨市东郊教育城内的北京实验中学、江苏示范学校通过引进北京、江苏百余名援藏老师的形式,与本地优质师资结合,用先进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带动拉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时政热点:西藏农牧民告别"老三样"鈥斺�斊队兴茫缁岜U现贫热娼�
50年来,西藏社会保障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西藏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截至去年,西藏自治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达到260.6万人次。
在拉萨市达孜县社会福利院,五保老人有的玩骰子、跳锅庄,有的摇动转经筒、默念经文,脸上满是幸福与安详。去年初,西藏全面启动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爱心工程,投入20多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五保对象县以上集中供养达到100%,今年底有望实现孤儿地市以上集中收养达到100%。目前,全区 72%有意愿五保户实现集中供养,5900多名孤儿全部得到有效救助。
作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省区,西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救灾体系。今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波及西藏,30余万人受灾。灾情发生后,自治区第一时间启动全员参与的救灾行动,抢通生命通道、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仅用半个月时间便进入灾后重建。"在旧西藏,地震后出现伤亡根本没人管。即便没有受伤,也有可能被冻死饿死。"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70岁的老阿妈索朗说,她的安置帐篷里柴米油盐都有,对未来一点也不担心。 (记者韩俊杰、陈沸宇、汪志球、王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