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5年08月28日 03版)本报评论员 刘颖余分享到:更多. 中国体育迷逐渐学会欣赏田径之美,他们愿意掏钱消费那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即使其中并没有中国的超级明星。中国体育迷口味的变化其实和中国体育的变迁一脉相承。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体育最大的改变是:走出竞技体育争金夺银的小格局,更注重多元化的全面发展。体育不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成为人们乐于参与其中的自觉行动。
眼下北京最热门的休闲,莫过于去"鸟巢"看一场田径世锦赛。自本届田径世锦赛开赛之日起,每天晚上的决赛,"鸟巢"几乎座无虚席。就连上午的比赛,哪怕绝大部分都是预赛,平均上座率也能达到五成左右。这和2013年门可罗雀的莫斯科田径世锦赛相比有着云泥之别,和2011年大邱田径世锦赛相比也有不小进步。观众的参与从来都是赛事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彩仍在继续的北京田径世锦赛已经成功了一半。
田径贵为运动之母。但多年来,国人似乎并没有欣赏田径之美的传统。在我国,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和篮球等球类项目才是热门项目。中国的田径运动员也习惯了在空荡荡的体育场比赛。当然,后来随着刘翔的出现,这个情况有些改变。因为有刘翔,国内的田径赛事开始变得热闹,但这样的场面却令人哭笑不得:中国观众往往在看完刘翔的比赛后,便一哄而散。显然,大家不是来看田径的,而是来看刘翔的。
鉴于刘翔在今年4月正式宣布退役,赛前,人们对于北京田径世锦赛的上座率还颇为担忧,但结果却让人欣慰:在观众如火的热情面前,"鸟巢"10万人的容量似乎都显得小了些。没有刘翔,比赛仍一票难求。幸运进场的中国观众不仅为苏炳添、李金哲加油,同样也会为博尔特、弗雷泽疯狂。对于中国田径来说,为一个人而存在的时代正在远去,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同样如此。
北京田径世锦赛的高上座率,当然也和主办方的"推销"有方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体育迷正在逐渐学会欣赏田径之美,他们愿意掏钱消费那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即使其中并没有中国的超级明星。过去,我们看比赛,最在意的是中国选手和他们是否能得到金牌,但今天,我们逐渐走出了这样的格局,更愿意以一种欣赏、体验的态度去参与其中,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以历史的眼光看,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不是没有来由的。中国体育迷口味的变化其实和中国体育的变迁一脉相承。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降,中国体育最大的改变是:走出竞技体育争金夺银的小格局,更注重多元化的全面发展,包括全民健身的普及,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的协调发展等。体育不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成为人们乐于参与其中的自觉行动。这样的历史进程已经发生,并必将继续发生。考虑到这样的背景,我们就不会为本周以来"鸟巢"持续爆发的热情而感到大惊小怪。它不过是中国都市人群中的跑步热和方兴未艾的马拉松热的一个小小的承接和呼应。
当然,要想实现我们的目标鈥斺�敶犹逵蠊涑商逵抗鲇腥惹榛乖对恫还弧;故且员窘焯锞妒澜跞颐窃谧橹ぷ鞣矫嫒员┞冻鋈惹橛杏唷⒆ㄒ挡蛔愕任侍狻1热纾智俅笫衫氏稚戆倜拙鋈。筒┒�"比赛"速度,立意很新,却选错了时间和地点,难免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难怪被不少人讥讽为"乱弹琴"。还有开幕日男子万米比赛中,鼓手在跑道旁擂响16面直径1米的大鼓,为选手们擂鼓助威,初衷很好,却可能影响到运动员跑步的节奏,也难怪被媒体调侃为"瞎鼓劲"。幸运的是,这些"插曲"最终无伤大雅,但也给我们举办类似大赛提了醒:释放我们热情,挺好,但一定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