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下个不停,城市每每"看海"。尽管武汉市市长已经发话,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但水情会不会产生"峰连峰"的叠加效应,进而形成1998长江大洪水那样的灾情,要看接下来的天、地、人等诸般因素。
事实上,今年以来,鉴于入汛早、汛情急的异动,国家防总已多次预警,要求"以防御鈥�98+鈥櫝そ卮蠛樗勘�""做好应对大灾的准备"。有关各方也高度警惕,无论是防汛物资储备,还是气象水文实时监测,均已进入战时状态。
自98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三峡水利枢纽的顺利运行,也将发挥积极的防汛作用。目前三峡水库已经腾出九成防洪库容量以应对主汛期。情况正在向好已是没有疑问。
当然,目前还只是刚刚进入主汛期,眼下持续的暴雨也只是一场"小考",接下来的会不会出现"中考"、"大考",能否顺利过关,仍有待观察。
我们知道,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那么,十八年过去了,这些问题好些了吗?
先说水土流失问题。据新华社年初报道,"十二五"期间,长江流域 总体实现 水土流失 面积 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流域完成水土流失 治理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全流域水土 流失面积 较2000年减少了14.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7%。
但水土流失严重状况 还未得到根本改观。目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38.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若是这一因素与大暴雨叠加,不排除出现局地成灾的可能。这就要求有关各方不仅要继续立足长远,治理水土流失,更要精准分析判别具体区域的水情,及早筹谋。
此外,长江流域因为人类建设而导致的湖泊消失,则更应引起警惕。据披露,仅一个武汉市,50年来就有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大量湖泊消失,有围湖造地、养鱼的"历史之殇",也有因城市建设需要而填湖占湖的"现实之殇"。举凡公路、铁路、桥梁、码头、地产及经济开发等人类活动,往往侵占河湖水域,或填湖,或将河道、水域被当作"弃渣场"。凡此种种,均对行洪、分洪、滞洪产生困扰,有必要以戒惧之心,行雷霆手段,留住河湖。
今年全国两会江西团以代表团名义向大会提交建议,建议在刑法中增设"非法占用河湖水域罪"。此外,约束地方政府的建设冲动,使其真正将生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关键的一环,则尤为重要。当下,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方兴未艾,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特别警惕短视行为、逐利冲动以及形象工程。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十八年过去,昔日的灾难历历在目,后来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免于重蹈覆辙。而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社会。惟其善待环境,方才不会招致自然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