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听到一些居民议论街道或小区冠名,说不知从哪里鼓捣来一堆谁也看不懂的名称,叫什么"香榭丽舍"、"曼哈顿"、"塞纳X岸"、"阿尔X迪亚"等等。放着挺好的历史传下来的地名不叫,光弄点"洋意思"忽悠人。
群众的议论,还真是反映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保护不够、轻易乱改地名、洋地名扎堆出现等乱象,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要在明年6月前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
这项举措可谓击中时弊。地名,承载着一个城市或村镇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底蕴。这种"符号"寄托着人们的乡愁,镌刻着民族记忆,不啻为一张张难以移易的"文化名片"。因此,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也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于今年2月下发《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加强了对地名文化的保护,"要遵循地名命名和演化规律,防止乱改地名、决不能让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毫无疑问,保护地名文化,就是保护家国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既能给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方便社会交往,又可增进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热衷于用"洋意思"打扮地名的人该清醒了。起个"香榭丽舍"、"曼哈顿"之类的"洋意思"名称,就能"接轨世界风情"了?戴上顶礼帽并不就是绅士,起个"洋意思"地名也不过就是一种精神自慰。实际上,历史沿袭的地名看似带有那么一种"土味儿",但其中却镌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乃至独特的烟雨沧桑与人文精神,并记忆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根脉。正因如此,那种随意冠名、改名的背后,无不暴露出一种追风赶潮的浮躁,显露出一种忘本逐利的畸形价值观和浅薄文化观。
这次国务院规范地名,可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对人们乡愁焦虑的有效纾解,也是对城市固有文化传统与特质的呵护与守望。如是,认真了解一下当地文化的历史与绵延,真切听一听群众对地名规范的民情民意,实事求是地规范和标注地名,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当是地名整顿与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