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了几个居民小区后发现,北京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虽有16年之久,其垃圾分类现状却不容乐观。
提到"垃圾分类"这个名词,大家肯定并不陌生。它是现代社会广泛提倡的一种环保做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去践行"垃圾分类"的,却是寥寥无几。尽管各地方政府在各市区、街头、小区都投放了垃圾分类箱,但很少有人会分类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箱形同虚设。而在垃圾中转站,收回的垃圾也大多不会经过分拣,而是统一压缩。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就这样沦为了一句空口号。
那么问题就来了,"垃圾分类"明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却好像只有政府在"热衷"?"垃圾分类"的推行为何如此举步维艰?笔者以为,虽然各地推行垃圾分类已经有很长时间,但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依然比较薄弱,垃圾分类的动力和积极性都不高。与此同时,垃圾分类的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配套设备还不够不完整和完善,很多垃圾的最终流向都是填埋。因此,在笔者看来,落实"垃圾分类"不能仅仅依靠居民"自觉"。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做的更多。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一个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垃圾的收集和投放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并由专人指导和教授垃圾分类。还可以多组织一些社区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集体活动,帮助市民将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加强。此外,还可以引入商业模式,由专业的垃圾处理公司通过小区物业与市民对接,使市民分类好的垃圾能直接产生经济回报,以激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完善分类收运、处理设备的建设,提升垃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能力,从而真正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垃圾的分类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希望各地能在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垃圾分类之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