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达4000万吨以上。目前,秸秆主要"出口"是就地还田和机械打捆外运。
黑天干白天干,最后都给机械干。东兴隆农机作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振军2015年开始参与国家的秸秆深翻还田试点,每作业一公顷地获得国家黑土地保护项目补助资金1500元,每台机械给36公顷补贴作业指标。"作业一公顷能赚700元,一台车一年能赚3万元左右。"他说,每年每台车磨损折旧5万元,"标准提高到50公顷指标,才有钱赚"。
秸秆打捆外运也不受农民认可。朝阳坡镇东兴村一位村民说:"去年秸秆打捆,铲车和卡车进地里拉大包,把地轧得特别硬,今年种的时候都是土块;而垄间的碎秸秆堆积,无法处理,烧都烧不着。"
这两年的效益并不好,7年前秸秆打捆后卖价每吨200元,现在还是这价格,但支出在增加。一吨秸秆大概能挣40多块钱,这还不算打包机的磨损成本。
"现在从事这个工作的人也多了,电厂就开始压价。"张福庆打开手机,展示他微信里一个拥有上百个从事秸秆打包工作人的群,里面有很多人在卖机器。
国能公主岭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福敬表示,每年秸秆都是秋收后集中上市,电厂存不下,等到春夏季电厂需要秸秆时却又买不着,原料控制等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