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独角兽标签得到青睐很正常,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衡量方式,它可以为年轻企业赋能,让资本市场更容易找准靶向,同类型企业也有了可以参照的榜样。《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164家独角兽企业,估值合计高达6284亿美元,经济体量已不可小觑。
不过,贴标签带来的刻板印象也显现出来。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只有独角兽企业才是科技创新前沿的代名词,优质资源不断向独角兽企业集中,推动其不断做大。不乏诞生只有短短三四年的独角兽企业,融资额便攀上常规发展企业难以企及的高峰。
在这种背景下,有的独角兽企业借政策和资本东风不断"招兵买马"。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边远县城,都有它们的身影。然而,没有同体量一同迅速壮大的,是其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经营效益。这种不匹配,催生出部分"巨婴"式独角兽企业。它们看似体量巨大,但发展质量堪忧。对一些独角兽企业不分青红皂白的溺爱,无异于揠苗助长。
被政策及资本溺爱的独角兽企业,终究要在市场的洪流中学会游泳。只有经过技术、经验、市场的不断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成长,靠自身优势在商海里自由搏击,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另外,"巨婴"式独角兽企业的存在,还易造成资本过度集中,容易冷落"不会哭的孩子",尤其是身处传统行业的实体企业,导致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愈发凸显。
在一些独角兽企业"巨婴"式成长的背后,个别地方政府的做法值得反思。对贴上独角兽标签的企业不能一样对待,而是首先要分清真伪,准确判断其成长性和价值,然后再有的放矢予以扶持。财政资金的使用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发展,调整经济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可持续动力,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